“做领导就像做淑女。如果还需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的话,那你就不是真正的领导或淑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出自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名言,而这位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已于昨天去世。她明白领导力不在于头衔、拍照或拗造型。真正的领导力在于真实可靠、为原则挺身而出,即便是(或许尤其是)要面对强烈的抗议的时候。
对于她的热心崇拜者来说,玛格丽特是一位标志性的民族女英雄,她结束了英国二战后的衰落周期。而愤怒的批评者则将其视为好斗的工业破坏者。但没人怀疑她一丝不苟的决心。2013年4月8日,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时间稍稍往前追溯,这一两年来,随着电影《铁娘子》的热映,领导力学者们都借机大谈撒切尔夫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教训。
在影片中,年老色衰、风光不再的撒切尔,回顾了她权极一时的过往。但是,无论对于撒切尔夫人自己,还是我们,或许最重要也最明显的教训就是她失败的中年转型。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撒切尔夫人是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撒切尔夫人曾是政治圈的局外人,但她依靠自身的刻苦努力,利用一切机会积累了政治资本,拓展了人脉,提高了知名度。她正式跻身政界时还不满34岁,这给媒体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新闻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她为自己的第一次演讲精心挑选了“新闻自由”这一主题,下足功夫做了深入研究,因为她知道这会让媒体兴奋不已。
进入职业生涯中期后,饱经政治历练的撒切尔夫人,经过深思熟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她试图以自己的人生为英国传达这样一个启示:通过努力赢回民族自决和自尊。无论你是否赞同她的政治信念,她有自己的完整思路,而且对此笃定不疑。这种信念使她脱颖而出,打入了政商界高层。想想看,无论在哪个领域,就算你才华出众、交游广阔,如果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你很难做到最好。
常言道,“有所得必有所失”。撒切尔夫人的成功也为自己的垮台埋下了种子。以“铁娘子”著称于世后,她越来越坚信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愈发认为自己的独断专行是理所当然的。她仍然可以通过巧舌雄辩来击败其他任何人,甚至更加精于此道了。
“没有我的固执,我们会有什么结果?”当盟友们背弃她的理念时,撒切尔夫人只有把自己当作惟一的盟友。而在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独自反对欧洲汇率机制时,她表现出强势人物的偏执一面:“我就知道他们会联合起来反对我。但是,谢天谢地,我有我的理由!”最终,众叛亲离的她在四面楚歌中被迫下台。
一旦成了固执和钢铁意志的代名词,在战略环境不断变化的局面下,铁娘子如何能重塑一个善于合作的领导形象?如果她一直惯于树敌,她又该如何调整自身,试着协调各方的需求?撒切尔夫人(后被封为撒切尔女男爵,但这一称号一直与她不相称)执政期间改变了英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也改变了世界看待英国的方式。
与此同时,她推动实现了“国退民进”。这样说基本上是对的。许多人仍然钦佩她的勇气和刚毅,当今这一代政界人士似乎已经丧失了这些品质;许多人,尤其是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传统工业腹地的人们,则痛骂她将他们的社区摧毁殆尽。
笔者领导力的通俗定义也倾向于外化。许多定义都关注领导力的外部表现——如洞察力、判断力、创造性、驱动力、人格魅力、公众表现等等——而不是触及领导力的本质。这种外部模式延续到了组织层面。人们常常因自己的外部优势而得到认可。
成功常常以营收、利润、新产品突破、成本控制、市场份额以及其它许多熟悉的指标来衡量。显然,实现和衡量外部结果是有价值的。但这不是真正问题。更多相关问题是(1)什么产生了外部结果?(2)什么能使好的外部结果得以持续?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领导力”。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伟大的领导力”,“真实可靠”的领导力。真正的领导力来源于“诚实”。诚实地将他人之需置于自己的需求前。诚实地交流信息,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信息。诚实地接受(欢迎)异于自己的观点。诚实地做到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听起来很像“正直”,不是吗?)
真正的领导力还来源于“明晰”。明晰你代表什么,不代表什么。在由无穷无尽的选择构成的浩瀚汪洋中明晰你的航线,利用价值观的指南针使自己一直保持在正确的航道上,并且在出现短暂偏离时对路线进行必要的修正。
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力?谭老师表示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另一句名言能够给了我们一些点拨。这句话就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最终你用光了其他人的钱。”表面上看,这似乎有关于政治和经济。但它凸显出了这样一种重要性,那就是要拒绝那种喜欢对原则“自己说了算”的领导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