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陈工孟是在深圳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他在演讲台上用带有温州口音的普通话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创投行业呐喊、助威。而今天,笔者与陈工孟的对话没有过多地去探讨他走过的路,而是重点谈了谈当前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难的问题。
——专访中国股权投资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工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作为中国IT业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之一,创造了令北京中关村不少同行都黯然失色的骄人业绩;九十年代初,他激流勇退,离开了赚到“第一桶金”的IT业,负笈美国,转攻金融,潜心苦读,终于学有所成;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他毅然放弃令人艳羡的高职优薪,到香港理工大学做了一名“教书匠”。
十年磨一剑,他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收获了累累硕果;2003年,他曾领导创办了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为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和创业板的推出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作为中国股权投资研究院院长、国泰安董事长,他带着他的团队在教育和股权投资领域开始了新的征程。
初识陈工孟是在深圳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他在演讲台上用带有温州口音的普通话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创投行业呐喊、助威。而今天,笔者与陈工孟的对话没有过多地去探讨他走过的路,而是重点谈了谈当前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难的问题。
陈工孟
“毕业生人数一年多过一年,缓解就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陈工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感慨。“推动大学生创业不光是政府层面的工作,高校、创投资本也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到中国股权投资研究院院长,陈工孟一直走在资本创新与产业结合的道路上。记得在创业板未推出之前,陈工孟作为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在全国各地举办风险投资及股权投资论坛,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谈企业上市及股权融资,为创业板的推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作为国内风险投资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陈工孟,将目光定位在股权投资和教育事业。
在股权投资和教育领域
做一点事
陈工孟是一个“骄傲”的人,他骄傲因为他执着。
在外界看来,陈工孟在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时,只谈核心的内容,而那些拉家常、空谈理想的话题,在陈工孟看来觉得浪费时间。因此,他给人的印象是个“骄傲”的人。但他同时又是执着的人,他常常为一个课题和一个项目研究到深夜才入睡。
当谈及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现状时,陈工孟教授这样回答: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发展迅速,呈现广阔的市场机遇。但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这个市场经济的新兴事物,只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信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中国的股权投资发展将逐步走向国际化、专业化。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工孟有了新的选择,那就是在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做出一番事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后,陈工孟离开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于2012年创办了中国股权投资研究院。
“创办研究院的初衷,旨在构建一个高层次、专业化、综合性的集股投资政策研究、产业研究和股权投资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研究服务平台;为我国创业投资发展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研究成果,推进中国股权投资业人才培养,积极充当我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探索者与实践者。”这就是陈工孟的心声。
事实上,作为一名金融学者与风险投资人,陈工孟也有自己的感悟:“拥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探索尝试、了解市场现状与需求并不断完善,才能让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这需要我们金融事业参与者、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虽然股权投资与教育事业不是很搭边,但是陈工孟要在教育领域做一点事,成立国泰安公司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的教育与金融融合在一起。
“2000年成立国泰安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内的教育事业做一些事情。”陈工孟如此表示。而事实上,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国泰安已经发展成为业务覆盖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端金融服务领域的知名教育及金融服务集团,是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陈工孟表示:“我们现在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站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上提出的重要举措。”
创造平台
以创业带动就业
昨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全国的学子为了进入大学的殿堂在做最后的拼搏。然而,现实中,那些曾经怀揣梦想的学子此时却面临择业就业的难题。一拼一搏,对于很多学业有成的人来说,有着太多的辛酸历程。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虽然不断优化,但是创业面临的诸多障碍让大部分满梦想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