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周期怪圈 |
2013-6-9 |
中国的CPI(消费价格指数)或许可以改名叫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了。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该月中国CPI同比上涨6.4%,达到了三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CPI上涨约1.37个百分点,对CPI涨幅贡献达到了惊人的21.4%。 三天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此前7月3日和9日,温总理还先后赴辽宁和陕西对生猪生产、流通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15日,中国宣布对大型养猪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金额恢复至人民币25亿元,并对养殖户按每头能繁育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这些措施有望缓解市场对猪肉价格—以及CPI持续走高的焦躁情绪,但却仍逃脱不了“猪周期”的魔咒。关于猪肉价格的变化规律,向来有个说法叫“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即“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规律。 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80年代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主要标志是年环比增长超过10%。研究还显示,从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历史情况看,二者波动的平均周期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别为3.5年和2.5年左右。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的“猪周期”表现为时间明显缩短,约3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2009年,政府当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养殖的扶持政策,这激发了很多养殖户的养猪热情,使得猪肉供应大幅增加。但2010年初爆发的口蹄疫,导致猪肉的消费需求大幅减少,猪肉价格随之大幅下跌,养猪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猪肉价格在去年5月份跌至最低点。在政府猪肉收储政策的支撑下,猪肉价格从去年7月份才开始摆脱连续下跌的走势。 真正的平抑震荡之策是什么? 规模化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费猪肉约5000万吨,其中国家储备估计只占0.4%,这就意味着缺口都要依靠猪农、养猪企业甚至进口来解决。再加上近日来猪肉价格的飞涨,其养殖市场中的利润不言而喻。 逐利的资本也看好了猪肉市场。7月18日晚,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公告,表示要对全资子公司增资“养猪”。此前3天,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辽宁省农业产业化暨农产品加工产业峰会上豪言,将在辽宁投资50个亿,养1亿只鸡、1亿只鸭和300万头猪。 不止是农业企业钟情于养猪,连房地产商也想在养猪行业大展拳脚。广州美林基业集团副总裁刘远德个人投资创办了天生卫康公司,称将斥资1.2亿元开办广州“最大养猪场”。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3年前的那次通胀后,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公司突然加快了向中国养殖业的渗透和布局。2008年美国高盛斥资数亿元在上海收购猪场;2009年,网易总裁丁磊也宣布准备投巨资养猪。一时间,“高盛养猪”、“丁磊养猪”成为媒体关注的中心。 “很多农村人口都到城市里面打工去了,不再从事养殖,对我们农业企业来说,则是重大的机遇期,也是中国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向规模的现代产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刘永好此前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曾说。 新希望从2007年就开始斥资几十亿元打造“养猪集群”。“全国猪肉价格高涨,主要和产能不足、供应不足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龙头企业要挑起担子率先站出来。”刘永好说。新希望在辽宁投资养猪计划即是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部分。 “由于有国家政策扶持,上市公司开始养猪,这个现象很正常。规模化养猪一直是国家大力提倡的,目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已占到市场的40%,进一步扩大该项比例,有助于平抑猪肉价格。这显然与上次资本进入养猪业是截然不同的。”大同证券首席分析师胡晓辉分析。 事实上,中国养猪业和其他农业产业一样,都存在分散、零乱的特点。中国约2/3的生猪养殖户是出栏量在50头以下的“散养户”,这些产量较小的养殖户对市场的贡献比较小,并且还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其养殖动机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且抗风险能力低,一旦猪肉价格下跌,养殖者即放弃母猪饲养;而生猪出栏量下降后又受政策扶持影响开始重新补栏,但过度补栏又导致猪肉供应大于需求,再次陷入价格下降的恶性循环。 许多分析人士和行业人士均认为,规模化养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以公司化的大规模养殖来稳定市场供应,从而为政府调控猪肉供应量和价格波动提供支持。 经济学上的蛛网理论认为,市场当期的价格变动对于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具有滞后性。尤其是对于价格反应较为迟缓的农民,通常是根据现在甚至过去的价格来决定将来的产量。这种相对滞后的资源配置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猪肉价格的波动性,如果将来公司规模化养殖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于市场的行情判断会相对科学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猪肉价格的波动。规模化养殖优势还在于其能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有效地防止疫病的发生,减少生产成本,稳定收益,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及抗风险能力,对稳定猪肉市场、平抑猪肉价格具有重要作用。 到去年,我国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已经超过60%,但家庭散养等小规模生产仍占较大比例,所以每逢周期性价格震荡,都会出现“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不上”的现象。一些专家表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猪周期”振幅才会趋于平?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