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面向未来的现实困惑

2013-2-17

      养老保险互转是社会必然趋势
      根据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和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布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仍将是未来我国社保领域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在养老保险政策领域。
      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继续重点围绕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其中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范围继续扩大,而随着养老保险政策不断的统筹协调和制度整合,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继续平稳实施,全国各省市的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得到逐步推进。
      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三大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转换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但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心,显然已经放在了如何在保障人们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做到更加公平这一问题的解答上。[详细]
      制度设计如何避免粗枝大叶
      一项公共制度的设计不能粗枝大叶,而应该就算在最细微处也体现制度设计者的公平之心。养老保险制度倘若设计不合理、方向不明确,可能会引发大面积的退保热潮。如何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更注重人性关怀,这是制度设计的初衷所在。
      三大养老保险互转,涉及多方面的考虑。在互转过程中,缴费年限如何折算,缴费金额如何换算以及统筹账户里的钱如何处理等,归根结底是如何避免“从高转低”吃大亏,“从低转高”吃小亏这一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如何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的衔接,也是制度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在养老保险互转政策的实施上,由于三种养老保险的统筹水平很不一样,地方政府完全没有动力。如果国家对地方财政进行补贴,相应地又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显然,这一政策的实施,需要有一些配套措施来支撑,靠政府兜底不是长久之计。否则,退保热潮的出现,将会使我国养老保险工作大打折扣。因此,明确未来的工作重心,消除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误解,是当前的首要工作。[详细]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庞氏骗局"

      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可能性很小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而作为绝大部分国家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之一,现收现付社保制度并不是"庞氏骗局"。
      中国社科院教授、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表面上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是"拆"工作一代人的"墙","补"退休一代人的"墙",但人类社会是延续的,人类再生产的成本中就隐含着赡养老一代的费用。
      况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用来消除人们不确定的养老风险的。社会养老保险通过责任分担、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可能性很小。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表示,从未来发展看,公众根本不用担心领不到养老金。 [详细]
      养老基金管理,幸福之门的钥匙
      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承受着支付重压的养老基金还有另一重隐痛:投资收益为负。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近期举办的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上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
      包括郑秉文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不管是否要做实个人账户,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都是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投资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如同工会养老基金给克里斯·加纳(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带来幸福一样,养老金投资体制改革也将给中国的养老保险工作带来巨大改变。
      我国管理养老金的单位有2300多个,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地实现了省级统筹外,其它地方都是县市级统筹。全国养老基金1.25万亿,分散在2300多个单位管理,每个单位基金规模很小,都是放在财政专户里边,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来管。按照规定,保险基金只能放在银行里或者买国债,这两个投资渠道的收益率非常低,现在通货膨胀很厉害,存在银行里实际上是负利息,养老基金实际上在贬值,今后会把分散在各县市的基金统一到省级层面,集中起来管理和投资。由专业人士进行投资,让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详细]
      统账结合,一种新鲜的尝试
      目前世界上的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是以劳动者在职期间的缴费加上同期用人单位或雇主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来支付退休者养老金,实行年度收支平衡预算;基金积累制是劳动者在职期间通过自己和雇主的缴费建立并逐年积累个人养老账户基金,退休后再以积累的养老基金和投资收益来给付自己的养老金,实行基金储备制。前者具有互助共济、无保值增值压力等特点;后者管理复杂、有保值增值压力,但可减轻政府负担。
      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选择现收现付制,只有智利、新加坡等少数国家选择了基金积累制。专家表示,现收现付制体现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我国选择统账结合模式,则是想通过个人账户的设置来调解代际负担的公平性,这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中国为了将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现收现付为主兼具基金积累制的统账结合模式。工资的8%放到个人账户上,企业缴纳的20%用来现收现付,即用来统一支付给退休一代养老。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因制度转型等原因,个人账户是空账,这部分钱用来支付给退休的一代了,但这一养老政策的理念是正确的,只是尚待完善。[详细]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路在何方?

      差别化待遇,不利于制度推进
      社会保障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刚性原则,只能上不能下,全世界都是这样。法国人经常闹不上班,主要是刚性原则在起作用,法国的社会保险是碎片式的保险,与英国、德国不一样,英国和德国全国是统一的标准,法国不同行业的职工社会保险不一样。
      而碎片化的制度则加剧了养老保险体系内部的利益分化,这些省份的结余没法转移给辽宁这样的亏损省市,缺口只能由财政转移支付。而财政补贴资金也必须随着做实账户规模的扩大、退休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是基金结余在少数富裕省份绝对增长,而多数省份却不得不拖养老保险工作的后腿。
      一个好的养老制度,应该让人们预期到制度的稳定性。郑秉文表示,从国内现状看,首先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改变碎片化的养老制度;同时,扩大制度覆盖面,实现全民统一参保、全民一个制度、全民一个利率,解决制度公平性、统筹层次低等问题。这种消除差别化待遇的措施,显然会受到了公众的称赞和支持。[详细]
      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大势所趋
      加拿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退休保障体制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一是联邦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安全金体系,旨在使每一名工作的人在退休后能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雇主发起设立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也就是企业年金,一般由雇主和员工共同出资购买;三是个人自愿购买商业保险、个人储蓄和进行资产投资。
      从国际经验及我国当前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养老保障压力来看,以发展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为突破口,使其真正成为分散基本养老保险风险的一个补充保险制度,从而推动和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养老保障能力,已成为业界共识。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详细]
      结语
      三大养老保险衔接转换工作,尽管仍未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式,但其初衷是值得称赞的。养老保险互转,是对症下药,是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养老问题进行诊断之后所开出的一剂良方。当然,涉及三大养老保险互转操作层面的具体而合理的措施,将会陆续出台。制度设计的诸多考虑,是建立一个公平、合理、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