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者最讨厌的称号 |
2012-5-9 |
“蓝领”招聘网站大谷打工网发布调研报告称,半数以上的进城务工者在过去三年内换过工作城市,缺少工作耐受力是新生代劳动力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自称“打工者”的他们渴望融入打工城市,最讨厌被称为“外地人”或者“农民工”。 半数以上换过城市 大谷打工网日前通过一万余份网络问卷和1000份现场问卷对新生代打工者生存状态进行调查,其中北京、上海各2000余份问卷。所谓“新生代打工者”,是指出生于三线城市或从乡村前往外乡打工的80后和90后人群。他们普遍拥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相对前一辈打工者,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同时工作耐受力较低。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打工者,在过去三年内都更换过工作城市,其中有10%的受访者更换过三个以上的城市工作。他们并不会对某个特定城市有所青睐,缺少工作的耐受力是导致打工者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 工资并非唯一动力 让人略感意外的是,促使他们更换打工城市的原因中,工资因素不再占压倒性比例――只有不足四成的受访者承认与工资收入有关,另有34%的受访者只是因为希望离老家或家人更近些,这一比例几乎和工资因素齐平。由于新生代打工者并没有背负着非常巨大的赚钱养家的压力,他们选择工作的因素更感性化。 超八成人考虑回乡 有高达84%的受访者,考虑过回家乡发展。其中,49%的受访者认为,如果家乡收入低于现在收入500元以下的话,会考虑回家乡工作;24%认为落差在500元至1000元可以接受;10%受访者认为1000元至2000元之间可以接受;也有1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家乡工作的收入低于现今收入2000元以上,仍愿意回家发展。 在这眷乡之情的背后,或许隐藏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苦涩。在“最厌恶被如何称呼”的问题中,“外地人”一项高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农民工”。他们最喜欢被称为“打工者”,其次是“外来务工者”或“城市新青年”。“而从对称谓上的喜恶,不难看出打工者们渴望脱离农村、成为城市的一员,不再遭受地域歧视的希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