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8次找工作6次被骗 网调显示半数求职者遭遇骗局
2012-5-9
近日,一项新生代打工者生存状态调查报告由大谷打工网发布。据悉,此次调查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组成。线上问卷吸引了10356名受访者参与,另有1000份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打工者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有过被骗的经历,而被骗金额大多在500元以下。
求职者说8次找工作6次被骗
“记得那是2009年,我在东莞虎门。无意间在赶集网看到有招聘酒店服务员的,当时上面写着一个月工资可达到四五千元。于是,我就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询问,对方简单问了我两句,就说你明天过来面试吧!”在记者的采访中,来沪打工的徐建军讲述了自己的打工经历。
第二天,当小徐来到指定酒店准备面试时,却始终没能见到面试官,在酒店外苦等3小时后,小徐只能灰溜溜的离去了。“没想到,晚上就接到电话,说我被录取了,还说明天就可以去上班了。而之所以没来直接面试我,是想看看我求职的决心有多大。”
之后,酒店方面又让小徐准备两张身份证复印件,还有三张百元移动充值卡。“还让我把卡号和密码都告诉他,理由是酒店会给我准备一个工作手机,这笔钱就直接充进那个手机里了。”此刻,已经被兴奋冲昏了头的小徐,没有细想其中的玄机,就直接照办了,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此小徐对“充钱”“预付费”之类的敏感词提高了警惕。但不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层出不穷的职场“三十六骗”面前,小徐还是不止一次掉入了陷阱。
6年来,小徐辗转长三角、珠三角找寻工作机会,“我这些年找了8份工作,居然有6次遭遇了骗局,其中有些被我识破了,但也不免上当受骗。”
小徐告诉记者,去年3月初他在上海一家人才报刊上看到一则文化公司发布的招聘保安的信息,经过简单面试以后,公司给小徐开出了试用期月薪3000元的待遇,并且提出可以马上上班。
就在小徐填完了种种表格之后,公司人员提出为了维护形象,公司员工需要统一着装,因此,小徐需要交纳600元的服装费,一个月试用期结束与公司签订正式用工合同时,这笔费用会报销。
“当时与他一起应聘的还有七名应聘者,竞争激烈。为了不失去工作机会,我当场就交了钱。”但仅仅两天之后,小徐就被通知试用不合格,立即辞退,而600元服装费也因为是“量身定做”而打了水漂。
网调显示半数求职者遭遇骗局
“网上假兼职信息招聘礼仪促销员骗了上百大学生”、“大三女生网上求职遇色狼被骗广州拘禁强奸”、“大学生暑期打工网上应聘被骗保证金两千多”等的新闻层出不穷。
根据大谷打工网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新生代打工者求职遭遇过被骗经历,求职被骗的金额分布区间为:9%受访者被骗金额在100元以下,37%受访者被骗金额在100-300元,30%受访者被骗金额在300-500元,14%受访者被骗金额在500-1000元,还有10%的受访者,被骗金额超过1000元。21%的受访者选择上网找工作,20%的受访者认为上网是最有效的找工作的方式之一。
而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目前在各类网站中出现的虚假招聘信息主要集中在一些非法职业中介和一些专门诈骗求职者的“空壳公司”上面,而欺骗的手法大多集中在需要求职者以各种名目“预交”一定的费用,上当受骗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对此,职场专家提醒求职者,不要向招聘单位交纳诸如抵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培训费等费用;求职者在正式进入单位之前,应想方设法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如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以免误入“骗子公司”设下的陷阱。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以租用场地作为应聘地点的小公司,因为他们最有可能是“招聘骗子”;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多了解一下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如果发觉自己上当受骗,那么应尽快向相关部门举报。
四类骗局
1、以著名企业的名义设招工点行骗。由于著名企业影响较大,打工者见招工牌就信以为真,等交清了报名费,去报到时,那些企业被搞得莫名其妙。打工者情知受骗再去找时,原招工点早已人影无踪。
2、以中介公司为名义租房行骗。借口租房办中介公司,在门口张贴各种求职信息,使打工者信以为真,并以管吃管住等优惠条件骗取信任。一旦打工者交了报名费和押金,他们便人溜楼空。
3、对求职心切的年轻女性伺机骗财骗色。这些骗子往往以非法劳务市场为作案对象,瞅准目标后,再以高工资、优惠待遇等骗取年轻女性信任,使这些涉世不深的打工者财色双失。
4、要你干活却不给工资行骗。骗子承包某项工程后,再以招工为名骗打工者去工地干活,却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到完工时,骗子早已提着承包款开溜。打工者分文得不到,甚至骗子是谁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