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带来新便捷,但速度、屏幕等又制约使用效果 随着智能手机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移动客户端成为网络机构抢攻消费者的新 战场,其中招聘网站在此次“战役”中也不落后。据笔者了解,各大招聘网站早 已试水该领域,争相打造各具特色的手机求职服务。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移动客 户端虽然为求职者开辟了求职新渠道,但目前包括职场新人在内的求职者对它的 存在仍缺乏了解,甚至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移动客户端为求职者开辟求职新渠道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作为一名临毕业的 大学生,李丹(化名)除了像其他同学一样奔跑于京城各大招聘会、在求职网站广 撒简历外,还通过自己的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他非 常喜欢这种躺在床上就能发简历、找工作的感觉,他告诉笔者:“只要在iphone 和ipad上安装求职网站的移动客户端,上面就会提供‘职位搜索、简历投递、薪 酬查询、校园招聘’等招聘服务,应该说招聘网站上有的基本服务移动客户端上 也都有。” 据了解,其实早在2009年,国内就有知名招聘网站开始试水移动客户端招聘 服务,三年多的发展更是让招聘网站推出了五花八门的移动求职服务。某招聘网 站市场负责人就向笔者表示,移动客户终端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提供了电脑所不 具备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定位技术,利用这项技术使手机用户能够根 据自己所在方位寻找距离自己较近的工作单位,免除了在电脑上搜寻查找地区的 麻烦。此外,一些招聘网站考虑到年轻求职者的需求,还在移动客户终端中增加 了个性化的服务,例如一些招聘网站利用iPhone客户端支持重力感应进行职位搜 索,让求职过程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求职者只需左右晃动,系统就会根据设置的 职位搜索条件进行职位搜索。这位市场负责人还表示,对于在职场上工作了若干 年,想要追求更好职位、更高待遇,又不便表现出跳槽意向的群体而言,利用手 机收发信息显然要比使用电脑查看信息、发送简历更具安全性和隐蔽性。 求职者对手机求职服务态度不一 “这个功能挺好的,我能一边坐车一边找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学校熄灯了也 不耽误发简历,要是能有新消息即时提醒功能的话就更好了”, 大四学生小雷( 化名)向笔者表示, “不过,手机登录招聘网站信息总觉得没有用电脑登录的显 得内容完整,不仅没有图片,还有些内容不太全。” “我的手机是老版手机,应该不行吧,用手机登录一定要是智能手机才可以 的吧?” 作为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小包(化名)对于手机求职服务就感到非 常的陌生和担忧。笔者采访中发现,其实这并不是小包一个人的感觉,手机求职 服务在一些找工作的人群中认知度还并不高。 在体验完手机求职服务之后,小娟(化名)总会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短信, “ 我总担心用手机上招聘网站会泄露信息,女孩子嘛,总会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比 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泄露出去,总要有些安全保护意识才好。”在小娟看来, 传统的网上求职方式就常常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现在用手机求职是否会让这种 个人信息泄露变得更加容易呢?她对此感到非常担心。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不少职场新人并不了解手机求职服务,甚至由于诸 多原因对这种新求职手段并不“感冒”。 面临很大的改进空间,但发展前景广阔 据了解,国内著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早已看好手机求职服务领域,其市场公 关高级经理王剑表示,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了电脑用户数,3G网络的 使用者已经超过了1.4亿,而且未来3G网络的使用者还将会不断增加。 “现在国内iphone系统和安卓系统的用户已达7000万,而这个数字将会在 2012年年底预计超过1.3亿。”智联招聘网人力资源高级经理郝健也表示,智能手 机的普及已经是大势所趋,移动客户端或许将成为招聘网站下一个争相追逐的焦 点。 据了解,在目前主流手机平台上,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百伯 等专业招聘网站,以及58同城、赶集网等招聘频道都拥有自己的客户端,并且在 不断地进行优化。 “移动互联网产生的背景有三个大驱动,一个是技术驱动,包括网络驱动、 终端驱动,移动宽带成为发展趋势。第二是业务驱动,3G的网络能力不提升,新 的业务就会层出不穷。还有一个巨大的驱动就是需求驱动,人们越来越需要随时 随地获取信息和采用更方便的形式沟通,尤其是很多的信息和娱乐在里面,使得 人们对原来的网络和原来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不满足。”北京邮电大学舒华英教授 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商业模式》一文中指出,新的驱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希 望在移动过程中更高速地接入到移动互联网上去,通过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 手机求职服务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不过从目前来看确实还有诸多的问题需 要改进。目前考虑到用户信息流量、使用速度等问题,多数招聘网站移动客户端 的求职服务更多采用文字表述,而较少显示图片。同时,还应该完善手机页面的 排版,手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需要充分的保障,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自我保护 意识也需要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