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人,路在何方?

2011-9-14
      “我在厂里遇到很多类似的现象,例如数控机床坏了,国内的工人不会修,只有请来一批日本工人。他们早上八点钟穿着职业连体服过来,一直干到晚上五点下班,排着队进来、排着队出去。而旁边的国内工人穿着敞着怀的厂服,还晃晃扭扭的。”这是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战略合伙人是松伟在《中国产业工人升值技》一文中所描述的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穿着敞怀的厂服,还晃晃扭扭的”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似乎已经道出了大部分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印象。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专指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多不到30岁,远离家乡来到城市打拼,却多徘徊在城市的边缘。
      在我国社会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高学历高文凭的才是人才、写字楼白领金领才是好工作,没有父母愿意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职业技校学习生产技术然后成为一名技工,在工厂里工作,他们认为这不是一条好的人生道路。这样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当今社会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他们从小开始被父母责骂读不好书、没出息、考不上大学,逼不得已进入各类标榜着专业培养高级技工等等,但其实只管赚学费其他一切只会马虎应付的职业技术学校,混过两三年后在茫然中匆匆进入社会,而这时,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还未成年,进入工厂后除了没日没夜的干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领着或多或少但肯定只够养活自己的工资之外,其他一无所获,伴随着的还有不断地跳槽换工作。这种现状的产生还有一大部分原因要归于企业对蓝领民工的忽视,一些企业或工厂也存在另一种普遍的认知,那就是,民工就该是那样,大批大批的招进来,塞进生产线赶订单,生产淡季一到便大刀一砍要么自己走人要么赶人,完全不考虑民工们的职业道路和长远的规划,原本文化水平就不高的蓝领民工更不会想到自己的职业道路和长远规划,有很多甚至就想着存钱回家盖房娶老婆生孩子。
      笔者在大学期间曾经去到一家小公司的生产线做暑期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体会到许多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学会的东西。在那里,每天有两个班次,白班早晨八点到下午六点,晚班晚上十点到早晨八点,但因为订单量大白班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点半,加班费是五块钱一个小时;每周承诺的两天假期实际上只缩水到半天甚至没有。那是一家生产手机等电子产品键盘的公司,整个生产线很简单,两台机器用来压印模板,两排不算长的方桌上坐满了工人,负责将磁片贴到印好的模板上,两名质检人员将贴好的键盘片按不同的品种和一定的数量进行包装。公司因为人手不够招进来的暑期工都被安排在第二道工序上,贴磁片这个活儿起初做的时候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只需要用一根细细的磁铁棒将磁片吸起,然后准确的贴在印好的模板上。在做了一整天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很累,眼睛要死盯着,手要快速的不断运动,脑袋一直低着,脖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还有就是久坐之后全身的僵硬。我虽然坚持下来,但那是因为我不断的暗示自己仅仅一个月而已,但那些普工却要常年这样工作,而他们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很小,几乎都是80尾90后的孩子,文化水平最高的也没有高中毕业。在聊天中,我发现她们显然都还是些孩子,尽管有些人已经出来务工有些年头了,但却纯真简单的让我讶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女孩,她只有16岁,初中没有毕业就来到深圳,只是因为她的同学在辍学打工后回家过年时告诉她自己赚钱的感觉比天天在教室发呆好多了,她的父母都在深圳务工,她每月都要将工资的三分之二交给自己的母亲,自己只能留下吃饭的钱,因为父母要攒钱供在家乡的小儿子读书。她之所以让我至今没法忘记,全因为有一回,当她得知我是大学生后带着笑容用很纯净的目光看着我,问道:“那你是不是分到深圳来工作啦?以后就在这里啦?”那一刻,我的心里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有震撼,她们脱离这个社会竟然已经这么远了吗?
      这样一个群体在我们的社会中真真实实的生存着,他们的人生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没有人知道,仿佛也没有人愿意知道,可是笔者想说,我们必须要开始试着去了解、去关注了,因为他们也是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而且是站在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上的那份子,试想,一个社会的奠基者和脊梁都活的不够好,那么这个社会前进的脚步又能有多稳健?能有多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