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流动的变化趋势 |
2011-9-14 |
为了掌握农民工流动的中长期趋势,我们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长期开发维护的全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分析了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 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总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农民工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按照本文运用DRCCGE模型的模拟结果表1,我国中长期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末期城镇化率估计超过47%,“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约提高5个百分点,超过53%,到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58%和64%左右。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2010年的全社会就业人数将在79822万人左右,农业劳动力为29500万人,2015年全社会就业人数将在82000万人左右。“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例下降6.5个百分点,到2015年下降到30.5%,农业劳动力为25000万人左右。由此,“十二五”期间,农业劳动力由29500万人下降至25000万人左右,有4500万农业劳动力需要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每年平均转移900万人。预测表明,中长期中国就业增长的最重要行业在服务业,而制造业的吸纳就业人数在“十二五”期间虽然仍有增长,但对就业的贡献已经减小。 虽然“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中西部地区40岁以上、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为主,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工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在曲折中缓慢恢复和调整,我国对外贸易很难保持以往的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资源和要素成本将持续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将会放缓或出现跨国转移,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将较快提高,影响农民工需求增长;国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对农民工素质、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我国正在加速进入“刘易斯转折点”阶段,“十三五”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从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开始。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的转折。其主要标志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绝对下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转移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第二阶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其主要标志是劳动人口出现负增长,各年龄段农村劳动力都会出现短缺。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从80年代也开始了下降的过程,本世纪以来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最新的预测,劳动年龄人口从2013年左右开始上升趋势就会十分平缓,2016—2017年达到最高峰后开始绝对减少。这时,作为无限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源泉,人口因素不再助长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无论是大规模的抽样、经验观察还是相关研究成果都表明,我国正在经历着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出现短缺的转变,目前已经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一阶段,并可能在“十三五”期间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