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先富起来的应该是“脑袋” |
2011-9-14 |
来源:山西新闻网 当农民工大量涌进都市,开始凭着“一把力气”为生计而进行各种劳作时,关注、关心和关爱农民工的一个焦点是:农民工先富起来的应该是“脑袋”。而使农民工真正从思想和观念上“脱胎换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便是针对实际、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通过学习丰富知识 培训的主要手段是组织农民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偏低,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头脑简单、观念陈旧。因此,通过培训让农民工学到更多的知识显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民工的学习要有侧重点,要分类指导。农民工不一定要通晓“天文地理”或“之乎者也”,但一定要学习必要的哪怕是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在向农民工传授文化知识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要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也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着什么、正在变化着什么,发生着和变化着的国内外各种大事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广东、上海、北京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对农民工的培训中已经将读报活动列为一个主要内容,让农民工通过每天的读报活动既学到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又及时了解了国内外大事。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非常有用的培训方式。还有一些地方为农民工专门聘请了一些退休教师,教农民工一些初、中级的数学、语文、物理等知识,这也是农民工非常需要的。因为他们尽管学的东西非“高深”之物,但“浅知识”往往立竿见影,许多“学问”在作业现场就派上了用场。比如说能写一些简单的生活日记、能把自己这个月该挣多少、该花多少、该寄回家多少算清楚了,老板还欠了多少,等等。 通过培训掌握技能 目前在许多地方对农民工的培训,着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深受农民工欢迎的做法。 种惯了地的农民,进城后成了“农民工”,他们想找工作、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是一种最起码的良好初衷。但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有了一个工作岗位后,许多农民工很快就能感觉到,在城里工作可能要比“种地”复杂得多,常常只凭着一股热情和一把力气是应付不了局面的。没有劳动技能中的一两手,会让农民工朋友空守着热情和力气发愁。这时,技能培训便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还有许多做法和经验证明,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务实,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也就是要把技能培训放到农民工所选择的较为集中的工种上去有针对性地实施。比如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业进行焊工、土建安装、钢筋加工、装饰结构等对口技能培训,比如在农民工返乡后用得着的机动车驾驶、修理和烹饪、美容等方面的培训等。这些技能培训至少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城里的,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用得着的技能;其二是村里的,即农民工将来返乡后仍然用得着的技能。所谓“艺高不压身”和“一招鲜吃遍天”,放在为眼前生计而奔波,为今后生活而劳作,为生活过得去和为生活过得更好的农民工身上,恐怕更实际也更贴切。 适应都市生存环境 从农民到农民工,除了身份的转换外,另一个重要的转换就是生存环境的转换。城市和农村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这两种生活环境其实就是不同的生存环境。学会生活方式,适应生存环境,对农民工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和新事物。解决这个课题,了解这种事物,还是要通过培训。 上海有一种做法,让一些城市市政、公交、卫生、教育等部门有关人员和社区干部来到农民工培训课堂,结合大量实例向农民工介绍城市生活方式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以及市政、公交、卫生、教育等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情况,包括网点分布、各自的特点以及当地政府在这些方面为农民工提供的种种优惠政策,便于农民工对自己及家人、孩子的生活、就医、上学等事项进行更为妥善的安排。 我省有一种做法,在一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国有、民营企业,请来工会干部为农民工讲解、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从而更加清楚在遇到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在这个城市里应该走进哪个门、应该去找什么人、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把自己被掠夺、被侵害的权益“弄”回来。 这些,都是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一些较为新鲜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工尽快地融入到现代都市的文明生活之中,融入到现代都市里农民工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之中。 适应面对各类人群 农民工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便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困难群体。这就是说农民工亦为一个特殊人群。然而既然这个人群不是在社会上孤立存在的,那么这个人群在自己的生存层面之外,还要面对其他各类人群,尤其是在他们集中务工、生活的城市,这是个躲避不掉的问题。因此,对农民工培训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农民工尽快地适应各类人群。无疑,提高农民工与各类人群的交流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 交流,是以思想、知识和情感为主要前提的。前面说过的学习培训和技能培训,可以增加这种交流元素,或是激活这种交流本能,但这仍然不够,我们还要想更多的办法。 首先我们应当提出的是,掌握各类知识,就是为了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各类人群的交流。脑袋里有东西了,才可能说出东西,别人才可能听你说些东西。交流,是赢得尊重、赢得信任、赢得认同的重要方式。为了使农民工有交流的能力,所以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不过,各类培训中,人文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已有许多地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些地方的办法就是结合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各类人群最广泛的接触、最直接的沟通和最真诚的交流。请进来让企业工人、学校学生、机关公务员、各类社会问题专家、法律界人士等,到农民工工作、生活的地方“看、听、说”看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精神状态,听农民工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说对农民工的熟悉与陌生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将阳光般的理解、尊重和关爱轻轻送到农民工心坎上。走出去用人单位组织农民工到驻地一些相关单位、各种教育基地、著名景区、市民集中的社区等参观、学习,也同样是“看、听、说”看城市的变化,听对农民工的期望,说市民感兴趣的“三农”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把阳光般的善良、朴实和真诚送到市民心坎上。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农民工在搭乘上时代列车后,没有人希望自己被甩下来。农民工进城务工,当然首先想到的是要挣钱,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城市更美丽一点,让生活更富足一点。但如前所述,农民工首先应富起来的是“脑袋”,是思想和观念。这是个一富与百富的关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