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保姆"背后的争议

2011-6-11

  核心提示:大学生做保姆,有人说这会不会仅是一场秀,更有人争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才贬值。无论怎样在当今的社会,我们还是难以接受。竞拍成功的他们不仅拥有一技之长,更有常人没有的胆识和勇气!

  10名大学生从四川飞赴北京参加“中国第二场特殊人才拍卖会暨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服务权拍卖会”,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有4人流拍,6人获得了1年的保姆工作权,年薪最高价为4.15万元。

  这件事情从消息传出以来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也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议。有人纠结于这些大学生到底该叫“大学生保姆”还是“私人助理”,有人讨论年薪底价4万-6万元算不算多?还有人说这会不会仅是一场秀,更有人争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才贬值。

  折射“大学生保姆”的背后

  大学生保姆并非新鲜事物,早几年前就出现大学生“卖猪肉”、“买豆腐”等类似的概念,一直也有大学生在从事类似职业,但到了今天,人们对这一事物仍然感到接受不了。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从事这些看似不该属于他们做的行业,整个社会观念至今尚未有明显转变,也很难被人接受。“大学生”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圣神的使命,所从事的工作也应当是很“体面”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是引起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就业与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即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条件之间的矛盾。

  “竞拍”成功靠的是什么?

  据南京万通汽修学校的专家分析,在拍卖会现场,10人中6人竞拍成功靠的不仅仅是高学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吸引了举牌者,赢得竞拍。据相关媒体报道这10名学生在竞拍过程中分别做了插花艺术、婴儿按摩、制作面食等个人才艺展示。许多举牌者也反映正是因为看中他们有一技之长才举牌的,如果仅仅凭借高学历、高素质是不会赢得“拍卖”成功的。现在很多大学生很难放下自己的身份去学习一门自己看来微不足道技术,无法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认为自己吃的应该是“学历”饭,而不是“技术”饭。而这些大学生保姆竞拍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技术”这一角色的支撑。

    自身拥有着高学历,再加上掌握一门熟练的技术——这样的人才,有哪个用人单位不争相聘用呢?

  “‘技能+学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也最匮乏的人才”万通汽修教育的专家指出。同时,据了解在南京万通汽修学校里,就有这样一些已经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有胆识、勇敢的大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奔着汽修技术来到南京万通汽修学校,专业的汽修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众多名师的指导加上自身的优势让他们很快从众多汽修人才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大名企争相“抢聘”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