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局:东莞不是血汗工厂

2011-6-2

  针对网友们就治安、劳动、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东莞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人作出回应

  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微访谈时表示,很多没有来过东莞的人说东莞黄色活动比较严重,负面的说法比较多,但是来了东莞以后,真的没有想到东莞那么漂亮。

  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网友、警方人士帛儒说,“色情之都”等叫法是外界对东莞的“妖魔化”。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新闻发言人宁康认为,东莞虽然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不能把东莞叫做“血汗工厂”。

  东莞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建勋认为,“文化沙漠”的叫法是对东莞的一种误读,是一种对东莞不了解而产生的偏激观念,“东莞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化沙漠”。

  网友们为“东莞正名”的呼声目前已经成为东莞网友和媒体时下最热衷的一个话题。在东莞的本地网络中,甚至专门开辟论坛供大家交流看法。记者发现,网友们热议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治安、劳动环境、文化等方面,有人对东莞的治安提出诟病,也有人认为东莞是“文化沙漠”,更有人指东莞是“血汗工厂”。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他们就网友们热议的内容进行了回应和解答。

  市委书记刘志庚

  “性都”是对东莞的偏见

  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网友、警方人士帛儒来莞工作生活10多年,他长期关注东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2008年网络评论文章《东莞你被谁抛弃》、《东莞问题深度思考》等文章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于“色情之都”等叫法,帛儒认为,这是外界对东莞的“妖魔化”。

  帛儒说,我们应该正视和承认“东莞存在一定的色情服务业”,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东莞称为“色情之都”。帛儒称自己掌握的非官方数字显示,东莞的色情服务业消费群体中有至少一半是来自周边城市。外界不能单方面指责东莞,而应该冷静下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就在今年4月29日,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微访谈”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也表示,“性都是对东莞的偏见。‘爱老婆禁止去东莞’是对东莞的片面解读,在客观上也是个鞭策,说明东莞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力度还不够。”

  刘志庚说,“我们了解到很多人没有来过东莞的时候,就说东莞黄色活动比较严重,负面的说法比较多,但是来了东莞以后,真的没有想到东莞那么漂亮。”

  市公安局副局长卢伟琪

  治安之绩 有些群众还不知道

  一直以来,提起东莞的治安,不少人都会纷纷摇头。近些年来,随着相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东莞的治安情况明显好转,但依然有不少人固守着原来的看法。

  2011年1月17日,东莞“两会”期间,针对有政协委员称“东莞治安100分”的言论,刘志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东莞治安绝对不可能打满分,东莞治安还有提升的空间。打满分就没有提升的空间了。”

  当记者向刘志庚进一步问到东莞的治安能打多少分时,刘志庚说,“这个不好说。”他表示东莞的治安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离满分还有一定差距。

  而对于网友对东莞治安的看法,东莞市公安局副局长卢伟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应该讲的要讲,应该宣传的要宣传。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和取得的效果,有些群众还不知道。”

  卢伟琪认为,这些年来公安部门的确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东莞人一向作风低调”,公安部门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并让群众知晓。

  市人力资源局新闻发言人宁康

  个别黑心工厂,不能代表整个东莞

  东莞被誉为“世界工厂”,但外界不少人认为普工在东莞的待遇就是“低廉的工资,高强度的劳动”,久而久之东莞就有了“血汗工厂”的名声。

  对此,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宁康认为,东莞并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不能被叫做血汗工厂”,个别黑心工厂的存在,并不能代表整个东莞的用工状况。

  宁康认为,东莞虽然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即使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欠薪逃匿,但通过政府及各方的努力,劳动者合法权益最终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因此不能把东莞叫做“血汗工厂”。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25964家企业备案登记使用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人数为347.5万,其中出口企业占了主导。宁康认为,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东莞相比其他城市而言,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有着比《劳动法》更严格的要求。这是因为大部分外贸企业都是为接国外订单来做加工,而不少国外的发单方都会在用工环境、薪金待遇方面对加工方进行严格约束。

  1万多新莞人受惠积分入户制度

  此外,近年来的缺工状况也令越来越多的企业珍惜劳动力,意识到“必须对工人好一点,否则留不住人。”“目前全市几乎上了一定规模的工厂都有配套的生活休闲、娱乐设施以丰富员工的生活。”宁康介绍说。目前“外来务工者”、“打工仔”、“农民工”这样的叫法在东莞基本已经不用了,而统一叫做“新莞人”,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有的做法。“这首先是在称呼上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至2010年年底,全市的劳动合同工中年龄在18~46岁的占了96.1%,有92.5%的人拥有高中或以上学历。宁康认为,代际转换已经出现在外来劳动者群体中。相比上世纪80、90年代来莞的人,这些新生代劳动者除了追求工资待遇,更看重工作、生活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积分入户制度、子女积分读公校制度等正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了他们留下的理由,宁康介绍说,东莞从去年起开始实施新莞人积分入户制度,让1万多新莞人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同时,市政府还计划2012年年底,全市新莞人子女教育经费达15亿元以上,争取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达到20万人。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蔡建勋

  文化沙漠是对东莞的误读

  网友当中,认为东莞缺少文化因素,广大白领人士、打工者找不到归宿感的情况十分突出,外界也认为东莞文化不算深厚,文化积淀也不丰富。相反的,快节奏的、处于产业链底端的贴牌加工生产业的繁荣,给人一种经济繁荣、文化滞后的印象。

  对此,东莞市文广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建勋认为“文化沙漠”的叫法是对东莞的一种误读,是一种对东莞不了解而产生的偏激观念,“东莞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化沙漠”。

  蔡建勋认为,外界之所以有这种误读,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其光芒大大掩盖了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近些年来东莞的文化发展有很多闪光点,精品创作的文学、音乐、绘画方面在全国获奖不断。

  蔡建勋介绍说,东莞市政府对于文化建设一直是狠下工夫的。2002年东莞市确立“文化新城”发展战略,并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市、镇、村三级共投入70多亿元,建成公共图书馆(室)509个,博物馆30座,文化广场511个,文化设施占地总面积达281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160万平方米,这些数字在全国的地级市里都是比较罕见的。

  在硬件建设之外,市政府去年提出建设“文化名城”战略,蔡建勋说,这是文化新城的拓展和提高,是以提高内涵、质量为主,集中打造东莞文化的“软实力”。市财政从今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

  而在今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项实事”中,“百场讲座、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被提上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的目的也正是让文化真正“惠民”。

  最低工资是保障

  升级转型是出路

  宁康介绍说,从今年3月1日起,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00元人民币。距上次上调只有10个月,而涨幅却达到了19.57%。“最低工资连续多年都在上调,这是劳动者薪金待遇的一个保障。”

  但即便如此,东莞的工资待遇在珠三角,甚至对比长三角和一些内地城市,都不占太大优势。而且,相比江浙一带,华南地区的“欠薪逃匿”事件发生频率较高。这也成为外界把东莞当成“血汗工厂”的重要原因。

  宁康认为,目前东莞在用工上遇到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在于加工出口企业处于生产链的最底层,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产业升级转型才是解决用工的最终出路,只有产业升级转型了,用工环境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