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中国进行的在建核电站安全性全面审查,初步结论已经成型:中国核电厂应急安全设计规范普遍达标。未来中国核电发展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不会受日本核泄露事件影响。
日本九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核电安全和核电产业的强烈关注。而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核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与之相比配的"核人才"需求也将骤增。
"核人才"断层
日本福岛核泄漏让我们看到了核安全的重要性,唤醒了人们对核安全的重视,各国紧锣密鼓商讨、研究核使用的安全性,由此也引发了对相关领域人才的新一轮需求;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炙手可热的清洁能源议题 ---核能发电、越来越多的核技术运用和核元素产品 - 核磁共振仪器、核医学、核农业、核燃料…,使得国内核人才前景一片光明。
但同时,中国的核人才依然紧缺。原国防科工委早在2005年时就曾预测,根中国核科技领域人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到2020年,全国需要核工程专业本科以上的人才大约6600人,基础科学及核技术应用专业大约5000人。而我国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与这个要求相差很大,若没有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中国核技术人才可能将无法满足未来国家发展的需求。
中华英才网专家表示,随着日本核泄漏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对核安全的高度关注,高质量的"核人才"在未来一段时间必将成为市场的热门人才,相关学科自然也将成为热门专业。
"核产业"的蝴蝶效应
目前,全国有40所高校开设了核技术的相关学科,未来抢手的"核人才"将从核电子学、核医学、核技术应用、堆型设计、核工程、放射化学、核物理等领域诞生。而中华英才网内部人才数据库显示:这些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局限在核电站、核研究所工作,也能满足各大医院、医疗设备公司、物理研究所、环保公司等日益扩大的对"核人才"的需求。
同时,随着核产业发展壮大,其它附属性产业变得炙手可热,相关人才的薪资也节节高升,如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整个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辐射防护、放射性物质运输、市场准入、事故应急、核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环境监测、危机公关人才等。据了解,在日本地震之后,有国内的核电企业开出年薪60万招募危机公关人才。
无需"谈核色变"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从事与核相关的工作,便是天天暴露在辐射环境中。核泄漏事发生后,媒体大范围对东京电力公司日5000美元高薪聘请抗核"死士"进行报道,更是加深了公众的这一印象。
针对这一"谈核变色"的现象,中华英才网职场专家表示:"核"即是辐射,"核人才"即是"死士",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事实上,与核相关的专业跨越了相当多的学科分支,包括核电子学、核医学、核技术应用、堆型设计、核工程、放射化学、核物理等等,不是所有都涉及到危害身体健康的核辐射。专家学者应该借助媒体的强大力量,通过科学有力的证据,澄清、鼓励有志于投身这个领域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