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服务于全球顶级跨国公司的HR管理者曾经说到,在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HR管理者的继续发展就必须超脱于本专业之外。换言之,在拥有了扎实的HR专业技能功底之后,决定一位HR管理者高度与深度的,是情操、素养、人格魅力等软实力。
初秋的上午,阳光斜射进蒋天伦位于南京市上海路的办公室,温暖而宁静。在这样的气氛中,听蒋天伦谈读书,聊为人与工作,自然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在阅读中改变
《培训》杂志:从您的博客可以看出,您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能否介绍一下您平时喜欢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蒋天伦:我阅读的范围比较宽,除了因专业和工作需要会读一些管理、经济方面的书外,更喜欢读的反而是文史哲类的书,特别偏好杂文、评论、游记小品和历史掌故这一类的作品。
《培训》杂志:人们常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您以往阅读的经历中,哪些书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蒋天伦:读书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好比你吃饭吃到第五个馒头时饱了,但你不可能只吃第五个馒头,也很难说清楚哪一个馒头是关键性的,其实它们都有作用。
我从中学开始就比较喜欢看鲁迅,后来又喜欢上了李贽。进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后,我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这当中最喜欢的是尼采的作品。
毕业工作后,有几个人的作品对我影响特别大。
首先是梁实秋。看梁实秋的书让我感觉到生活有很多乐趣。比如梁实秋会具体讲述理发、打麻将、喝茶等各种生活细节中的韵味和趣事,阅读这样的文字让人没有办法不去热爱生活。因为自小喜欢看笑话、听笑话、讲笑话,梁实秋的文字所传递的幽默感总让我非常快乐。
接下来是南怀瑾,他对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记得大学毕业前后那段时间,我个性很偏激,与人讨论问题时,不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绝不罢休的。正是那个时候,受宿舍里睡我下铺同学的影响,我开始接触南怀瑾的书。南怀瑾把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用生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他的作品让我找到了很多自己原先性格里所缺少的东西,把我从一个偏激的小年轻,慢慢转变成一个人本主义者,帮助我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现实的工作生活环境。如果没有看他的书,我可能始终困佑在愤世嫉俗的狭隘中,处于“大事不能做,小事不愿做”、“只知批判、不知宽容”的偏狭状态。因此,我对南师始终怀有极大的崇敬。前年,我有幸在苏州面见了南师,老人家的仙风道骨与智慧文章令我震撼。
继南怀瑾之后,我又开始阅读王小波的书。可能是个性相投的原因,读王小波的文字让我有很强的亲切感,以致一发而不可收。对王小波作品的阅读又重新建立起了我的批判性——基于现实、基于现代视野的批判性。他的作品我不仅自己认真阅读,还作为礼物送给好友,让他们共同赏读。
从梁实秋到南怀瑾,再到王小波,中间还有董桥,对这些不同风格作品的阅读,让我原先狭隘偏激的思想变得平和。再后来,因为对历史的兴趣,我又读了黄仁宇和许倬云的书。黄仁宇以一个现代学者的视野,从经济学和现代制度的角度来重新诠释明朝历史,而许倬云则开创性地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发掘与现代管理、组织行为和社会学的相通点。这些大师的作品,对我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思维方式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个“人本主义”的HR管理者
《培训》杂志:刚才您提到,阅读让您从泛意识形态的思想慢慢转变到人本主义的思想。那么作为一名HR管理者,您如何看待“以人为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蒋天伦:在我看来,国内在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上有三个方面的失误:第一,说法有假。第二,看法有误。第三,做法有错。
很多人提“以人为本”,完全是出于广告效应,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甚至根本不在乎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所谓“说法有假”。
再来谈“看法有误”。“以人为本”最早来源于管仲的治国方略,他的原话是“以人为本,本理国固”,即先把人的问题解决好,国家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反映出,“以人为本”带有很强的工具性,而并没有很强的道德性。而这些年流行的“以人为本”过度强调了道德性,却忽略了它原初的工具性。“以人为本”被庸俗化,被等同于“与人为善”,似乎赞扬就是“以人为本”,批评、严厉就不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以人为本”概念的一个很大的曲解。所以我觉得,以人为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对人的关注:既要关注个体的人,也要关注作为群体的人;既要关注人的个性,也要关注人的共性;既要关注人的经济性,也要关注人的情感性。总的来说,就是对人予以全方位的关注。
在经济理性主义盛行的年代,“以人为本”作为工具的复兴,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企业在关注市场、风险和资金的同时,如果忽略了人,那么这样的企业是很难走远的。
最后说说“做法有错”。这指的是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学会把人当成人看。有两种常见的做法是不“以人为本”的,那就是把人当成神看,或者把人当成鬼看。在企业里,很多人把老板当神看,认为老板必须是完美的,只要遵照老板的指令,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而回到家中,我们也会对身边的人特别苛刻,比如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就不断对孩子寄予超出正常人的过高要求。其实人都是有缺点的,总会有他的优势和劣势,不管是老板还是身边的亲人,指望他们从来不犯错是不现实的。人就是人,成不了神。另一种极端就是把人妖魔化,一个人犯了错,就认为所有人都犯错,以至于对员工搜身,实施军事化管理,这也是不对的。
不管是把人当成神看,还是把人当成鬼看,都是预设了对人的判断,把一种主观臆想强加到这个人身上。这样是不公平的。所以英文中的“let it be”就说得很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他展现自然本真的特质,发挥他的优势,这才是比较好的做法。只有了解了员工的真实状况,才会知道哪些地方应该对员工放手,哪些地方应该对员工严厉,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从内开启改变之门
《培训》杂志: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说阅读是如何影响到您的管理理念的?
蒋天伦:就拿我大学时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来说吧。这是尼采的第一部哲学作品。我们都知道,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尼采在该书中则重点介绍了希腊文明中呈现出的两种精神,一种叫阿波罗的日神精神,一种叫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是在太阳照射之下达到的一种很有力量的思想境界。这种东西其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所以尼采把它说成是一种梦境。梦境追求的是快乐、博大等类似这样的东西。而尼采比较推崇的是酒神精神。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迷醉的感觉,而酒神精神正是鼓励人们在这个时候扒开自己的伤口,正视自己的伤口。这种精神我感觉比日神精神更伟大、更强大,我从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在酒神精神的指引下,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我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我始终提醒自己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回避问题,不掩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批判当中走出来,因为批判很容易,而建设却很难。
我跟我的下属经常说一句话,那就是“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紧接着这句话,我会问他们,在不太完美甚至恶劣的环境当中,你的存在是让它变得更恶劣,还是至少没让它变坏,抑或让它变好了一点点。如果自己的存在加剧了环境的不完美,那么我们就没有创造价值。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经常会问下属: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很多人可能会说那就应该适应现状。我不认可这样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如果不能改变现状,那就应该去改变未来。”我今天不能改变现状,但我至少可以为明天的改变做好今天的准备。
高明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普通人解决当下的问题,而高明的人则懂得预防问题发生,防患于未然。如果我们现在早一点开始做,那么我们就从消极走向了积极,这跟酒神精神中的醉的状态是一致的。
《培训》杂志:那么,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您是如何去改变未来的呢?
蒋天伦: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老板特别爱学习,其他员工都不喜欢学习。我刚到银城的时候,公司组织的培训,老板很多时候都是亲自参与的。如果有人不参加培训,需要自己直接跟董事长请假,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不来或者迟到都要罚款。这样做的结果是,培训推动起来了,但我明显能感觉到大家的不情愿。那么如何去改变未来呢?其实每个人都愿意改变,但没有人愿意被改变。每个人都有一扇改变的门,但这扇门只能从内开启。让员工变成一个积极学习的人,更多要从情感上让他接受。所以我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采用罚款等强制的方式进行培训,更多的是让他从今天不喜欢培训到明天喜欢培训。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给他一些利益,一些帮助,也给他一些压力的方式来促成他的观念转变?这样,一个二元选择的问题就变成了渐进式的演变。
再比如说,每个公司的文化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果我们要改变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一方面是改变现有的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快速发展来达到这一目的。对于企业来说,很多历史积淀下来的观念对老员工来说是一种记忆和习惯,短期内要他们转变很难。这时,企业如果引进一些新人,比如应届大学毕业生,从刚开始来就给他一些新的观念,那么就很容易把这些员工的创造力激发起来,因为空杯子里面才能装进干净的水。当这种完全由公司塑造出来的人在公司的比例越来越大的时候,公司的整体文化就越来越好。
《培训》杂志:最后能否总结一下,阅读对您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哪些切实的影响?
蒋天伦: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始终充满理想,憧憬未来。阅读使我获得快乐,获得前人的智慧,帮助我在面临挫折和痛苦时调整心态,找到应对方略。因此不管自己处于怎样的艰难困顿中,只要能捧起自己心爱的书籍,看到心仪的文字与篇章,我心中就能重新点燃乐观的激情,相信一切都会变好。这似乎有些自以为是,似乎很盲目,有点像阿Q精神,但我非常喜欢这种盲目乐观,希望自己能将此保持终身。
其次是系统思维的能力。就拿我从事的HR工作来说,HR管理者最大的问题通常就是“画地为牢”式地进行职能建设。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都在强调要关注业务,但这句话通常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其中有提高HR职能地位的利益动机在里面,通常很难有好的效果。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工具,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利润与增长,这才是HR关注业务的真正价值。离开企业价值做强HR职能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只会使人力资源职能政治化。
把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放到整个公司的战略和利益层面去考量,这种系统思维习惯大概也是在阅读中逐渐养成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