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成功 不能不成长

2010-6-10

  杨澜是我国著名的主持人,现在也是成功而自立的女性代表,但说起她的成长历程,其实也并非完全一帆风顺,自有她的心路历程。

  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

  杨澜第一次采访基辛格博士的时候,还在美国留学,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特别没有经验。问的问题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比如问: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后来在中美建交30周年时,她再次采访了基辛格博士。虽然只有半小时,她的团队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搜集了,从他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到他的传记,有那莫厚厚的一摞,还有七本书。虽然采访只有27分钟,但非常有效。

  准备了一桶水,最后只用了一滴。但是这些知识的储备,都能让她在现场把握住问题的走向。

  那时杨澜问基辛格博士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往哪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

  他就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随即阐述了一个他对和平的理解:和平不是一个绝对的和平,而是不同的势力在冲突和较量中所达到的一个短暂的平衡状态。把他外交的理念与当今的世界包括中东的局势结合,作了一番分析和解说。

  这个采访做完,很多外交方面的专家认为很有深度。虽然可能能用上的也就一两个问题,但事先准备绝对是有用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做功课的重要性,通过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容易交流显优势

  作为记者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杨澜觉得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容易和别人交流。

  1996年,她在美国与东方卫视合作一个节目叫《杨澜视线》,介绍百老汇的歌舞剧和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有一集就是关于肥胖的问题。一位体重在300公斤以上的女士接受了她的采访。一般的椅子她坐不下,宽度不够,后来杨澜找来另外的椅子,请她坐下,与她交谈。最后她说:我一直不知道中国的记者采访会是什莫样?但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别的记者来采访,都是带着事先准备的题目,在我这挖几句话,去填进他们的文章里。而你是真正对我有兴趣的。

  在镜头面前也好,在与人交流时也好,杨澜觉得,你对对方是否有兴趣,对方是完全可以察觉的。

  策略定位要正确

  杨澜做电视已经17年了,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挫折。比较大的,就是2000年在香港创办阳光卫视,虽然当时是抱着一个人文理想在做,至今也没有后悔,但由于商业模式和现有市场规则不是很符合,经历了许多事业上的挫折。这让她很苦恼,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这么努力了,甚至怀孕的时候,还在进行商业谈判。从小到大,她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成功。但后来她发现并非如此。如果一开始,你的策略,你的定位有偏差的话,你无论怎样努力也是不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