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张亚勤 若水人生

2010-4-7
 2010年1月25日,微软公司CEO鲍尔默公开对外宣布,总部设在北京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作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则接过了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职位,又一次站回了闪光灯前。此次他将领导的是包括日本、澳洲等在内亚太地区所有的微软研发机构。

    作为微软公司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合作的研发基地,跨国公司在华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拥有3000多名“技术专家”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管理者,张亚勤究竟凭借着什么走到这样的职业高度,他又是如何从一位顶尖的科学家转变成为一位企业管理者?

    “微软这些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但是聪明与聪明还是不一样,还是有区别。亚勤这个人是有大智慧,别人做可能也能做到他这种程度,但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却很自然地就做成了,像喝一杯茶一样,平平常常的事情就成了,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这就是亚勤”。

    这是知名作家凌志军对张亚勤的感性评论,但却恰恰点出了张亚勤的成功所在——回顾他的职业生涯,表现出的状态恰恰如同流水——坚韧、温润、平和,顺势而为,却带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平常心

    我从来没有想过做第一。我觉得尽自己的努力,和最好的人为伍最好,做第二、第三也挺好。人应该在内部外部找平衡。


    在旁人看来,张亚勤取得今天的成就,并不意外,因为他有着超常的智商和“神童”的称呼。

    张亚勤从小就表现出来超乎常人的聪明,创造了12岁上大学的奇迹。之后,张亚勤20岁赴美留学,23岁以华盛顿大学历史上唯一的满分博士论文毕业,31岁成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协会一百年来最年轻的院士,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获得2005 年度美国华裔工程师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贺信中甚至称赞他“是一个灵感的启示”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张亚勤在世界工程界最权威的杂志上已发表了100篇论文,其中50篇由他独立完成,这个数字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尽管被人们冠以“神童”称号的时期已经过去20多年,但在众人印象里张亚勤始终是高智商的代表人物。所以似乎一切成就的取得,人们更愿意将其归结到张亚勤的“天分”上。但古今中外现实的案例却一直在告诉人们——聪明和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仅靠聪明往往难于成事。

    在当年就读科大少年班的那批“天才”学生中, 当年名噪一时被媒体冠以“神童代表”的宁铂于2005年遁入空门,张亚勤的同班同学谢彦波因为与国内外多位包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内的导师不和,始终没有完成博士学业,如今在科大内从事近代物理的教学工作……事实上,大多数人也并未达到当年人们对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因为只注重智商、忽视情商的教育特点,无法取得与自身高智商相匹配的事业高度,甚至成为了他们这群人的人生宿命。

    同样具备高智商的张亚勤,没有落入类似的宿命,究其原因,引用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评述,“张亚勤有一颗平常心”。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后来谈及这种现象时表示,“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很多人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早在1978年,由于少年班引起的轰动效应,“神童”们被各路媒体团团包围,高调接受采访时,张亚勤却悄悄地躲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继续翻看着自己手中的书本。他的沉默寡言让很多记者注意到他,试图想让这位仅仅只有12岁的神童开口,但最终都只能无功而返。

    此前此后很多年,张亚勤始终以这样的平常心面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在科大有一段时间,我早晨睡懒觉,中午起来就吃饭,回来睡个午觉,下午又去踢球了。晚饭后七八点钟才开始学习。玩得太多,挺长时间都没有上过课,以至老师找我谈话。”

    博士论文做到一半,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别人已经做过了,只好改题目重来。“我不觉得懊丧,总比全做完了到答辩时才发现好吧?再说,做同一个题目的还是位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为此我应该感到骄傲。”

    在了解张亚勤的人看来,他虽然总处于“最好”的位置上,却不是执著于第一的人,反而是怎么样都挺高兴。甚至自己也承认:“我从来没有想过做第一。我觉得尽自己的努力,和最好的人为伍最好,做第二、第三也挺好。人应该在内部外部找平衡。”

    或许正是这样的平常心,张亚勤始终保持了低调的姿态,并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不喜欢张扬和个人炒作。作为十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校董、政府的高级顾问,张亚勤经常去大学里面兼职授课,却从来不收取费用,甚至往返差旅费都自己出;甚至他规定研发集团的人员不参加国内科研院所的各类评奖,他个人谢绝参加中科院院士的推选……

    “在中国,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比我好。若干年之后,都有可能做到全球副总裁。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团队越来越大,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潜力做得比我好。”工作空闲时,他会到各类自己关心的网站论坛上去看帖回帖,而且还是真诚地用张亚勤的真名注册。“只不过,用自己的真名,网友们反倒没多少人理我”,张亚勤一脸的无辜。

    虽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众多重要奖项,但在他的办公室里,却从来都看不到任何与他个人有关的奖状和奖杯。有一次,同事将张亚勤接受“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的照片挂在公司的走廊上,他看到后,一言未发当场摘下。“在我们与亚勤的交谈中,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就是亚勤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故事浓墨重彩或添油加醋,有的只是轻描淡写或有所保留”。一位张亚勤的下属这样说道。

简单

    做人就应该简简单单,晚上睡个好觉,早上起来,高高兴兴来工作。和周围的人和谐一点,能做事就挺好。


    从一开始,张亚勤给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科学家。在进入微软之间,张亚勤已经在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在业界具有相当的名气,总被学术会议特邀作报告。即使如今,张亚勤在专业方面的地位也依然毋庸置疑。举例来说,《新前程》记者在采访IBM当时的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时,周就曾经亲口表示,自己始终在关注张亚勤的博客,从中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状况。

    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张亚勤的科学家轨迹发生了自然的变化,从一个纯粹的学者逐步转变成了技术型管理者。这个重要个人转型在外界看来,却是一个顺理成章,丝毫未见痕迹的过程,而外界所看到的也是一个举重若轻的张亚勤。

    张亚勤管理的团队,不仅人数众多,更特殊的是,团队中的成员都是“身怀绝技”的专家,在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在IBM有着“深蓝之父”之称的许峰雄。管理这样的超级“豪华阵容”,对一般跨国公司高级经理人是不敢想象、也难以把握的。

    “一位领导者,要善于处理复杂的事务,把它变得简单,然后再让下边看,而不能让下边直接看到复杂的东西。”这是张亚勤习惯的管理思维,也是他从自己的“导师”比尔•盖兹那里学来的经验。他身边的人都说,张亚勤很少会被眼前的一些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所困扰,他很讲求主旋律和大方向。

    “给大家自由的空间,因为每一个人定位是不一样的,要给他更多的责任。往往一些很聪明的人性格会比较特别一点,管理者必须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帮助他们。”

    所以张亚勤对于员工始终保持“离开自由,回来欢迎”的态度。“如果我们这里有人要离开,我会跟他谈,了解为什么要离开;但是我基本上没有强留过。有些人走了以后又回来了,我们欢迎,绝不排斥。因为我觉得,微软是一个公司,公司肯定有他的限制。公司的发展有他的轨迹。每个人进来之后,个人发展跟公司发展的轨迹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可以换工作、可以换团队。但是换过之后,还是和个人发展的轨迹不一样,那换公司也是挺好的。出去的人是我们公司的朋友,也是我们个人的朋友。过两年,也许他的发展规划变了,回来我们就欢迎。”

    张亚勤喜欢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很难从他口中听到那些激动人心的话。

    “管理就是你想什么就讲什么,很公正。权术之类越少越好。做人就应该简简单单,晚上睡个好觉,早上起来,高高兴兴来工作。和周围的人和谐一点,能做事就挺好。如果领导者搞人治、喜欢拉帮结派,下面就跟你学。”在不同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张亚勤始终表达着这样的观点。

    “你是否见过张亚勤发火?”在微软内部得到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没有”,即使是高层团队也几乎没有见过他动怒,于是有员工开玩笑断言,见到张亚勤发火的几率和中彩票大致相同。

    众所周知,张亚勤是盖茨的学生,是微软智囊团的核心人员,微软里级别最高的华人,盖茨告别晚宴上唯一邀请的华人也是他。但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里,张亚勤都是安静温和的,几乎从来不用老板身份或者在微软的地位发号施令。即使与他人有不同的意见,首先也是耐心地听别人讲完话,然后才会很委婉地说,“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是这种情况,你该如何解决?”

    “我建议你或者是我觉得最好……”在微软研究院内,张亚勤通常会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否定的意见。如果在现实中确实出现了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张亚勤的原则更为简单,“两个人工作99%可能是为了达成一种共识。如果无法达成共识,就一律向文化看齐,无论自己是主角还是配角。”

发狠

    高智商的人只要加上一股认真执著的劲头,往往就能够战无不胜。


    在熟人的印象中,张亚勤似乎具有两面性。

    他是个兴趣广泛的人,有着庞杂的爱好:交响乐、美学、跑步、游泳、跳舞、泡酒吧、和朋友神聊……张亚勤并不像人们所见到的很多成功企业家那样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相反,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得有条不紊。但与此同时,他却还具有将精力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能力,可以一连数日,闭门不出,沉浸在思考的世界里。

    “我从来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但碰到问题想要解决的时候,能发狠心,集中一段时间不受任何打扰去攻关。”虽然,张亚勤不是一个能够长期打“消耗战”的人,但他所说的“发狠心”,绝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通几宵,他可以为一个问题持续熬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进入中科大初期,张亚勤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下,张亚勤坦言自己有被淹没的感觉,“去了后才发现别人都比我强。宿舍里一问别人的分数,都比我高”。于是,张亚勤开始发狠学习,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他的成绩又开始直线上升,排到了前头。到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究生时,他已是全校第一名。

    正如一位知名作家所评价的那样,高智商的人只要加上一股认真执著的劲头,往往就能够战无不胜。

    在中科大攻读完硕士学位以后, 20岁的张亚勤只身飞往美国,投身通讯业大师皮克霍兹门下。第一次见面,老教授就给张亚勤了一个不小的考验:作为行业权威读物《IEEE Transactions》杂志的主编,教授给了张亚勤一堆要发表于杂志上的文献,让他做一个评价,限期一个月内完成。

    张亚勤一看这些文章,头立即就大了——很多知识都是国内没有学过的,而且都是通信方面最新的技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这本权威杂志对于论文的验证期一般是1~2年,也就是说在论文发出到最终在杂志上刊登,最少也要经过1年时间的验证,论文的学术高度可想而知。

    张亚勤身上的狠劲又一次迸发了出来,拿着文献,他直奔图书馆,借了60多本书,反复地阅读。由于当时英文基础还不是太牢固,很多专业词汇不认识,而且还不是很清楚论文的国际标准,于是他耐着性子看了又看,做了很多笔记,慢慢弄清楚了思路。当他把自己总结的论文内容、公式的推导过程、对论文的评价上交时,教授很惊讶。其实教授本意只是希望张亚勤随便看看,适应一下专业的环境,没有想到他却对每篇文章都做了很仔细的评价。

    “他只要盯上一项事情,就会心无旁骛地全力去研究,直到弄懂”,一位熟悉张亚勤的媒体人表示,这或许能够很好地解释张亚勤为什么能够在科技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应用发展上的取得众多的实质成果,也同时也说明了他为什么会受到比尔•盖茨的青睐。

感性

    “亚勤感性、率真。身上没有盔甲,不需要戒备。”


    “我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情绪好的时候,有很多灵感。不好的时候,做的事情比谁都差。” 业界普遍认为张亚勤是属于智商和情商都特别高的那类人,但他却认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性。“我很重视感觉,也相信感觉”。

    这位交谈时还不忘适时给客人茶杯续水的专家,既没有人们印象里外企高层管理人员的精明外露,也不像某些传说中的科学家的怪癖和桀骜不驯。几乎所有见过张亚勤的人都说,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亲和力很强,说话的声音和外表都给人很温厚的感觉,笑起来很可爱,总是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很难令人将他和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神童、书呆子形象联系起来。包括清洁工阿姨、前台小姐都直接称呼这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把手为“亚勤”,而绝非“张总”。

    在美国留学期间,与自己那位因人际关系与众多导师不和的同班同学谢彦波相比,张亚勤与异国文化、同学老师、科研环境相处得十分和谐。“学业之外,我喜欢出去玩,开个破车到处跑,从华盛顿开到佛罗里达,中间也舍不得住酒店。吃快餐,挺快乐的。” 与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活得很封闭不同,张亚勤表现得十分开放,在美国当学生会主席时,天天搞活动,跑前跑后,成天帮别人帮得高高兴兴。国内企业代表团到华盛顿访问时,他去接机,是当时著名的“免费司机”。

    甚至有一次,在步行去学校的路上,张亚勤经过白宫门前时,遇到了一场大游行,上百万人在反核武器。原本打算去上课的张亚勤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于是他选择了逃学,加入了游行的队伍。

    每到一个城市出差,张亚勤都会租一辆车,花一天时间在这个城市及周边转。“从来不拿地图,跑到哪是哪,遇到感兴趣的就停下来。”尽管经常在旅行中迷失方向,张亚勤还是喜欢这种感觉:“人生的兴奋和挑战在于未知、不确定、不可预测,一定要敢于尝试。”在工作中,他不仅关注自己的技术领域,对通信、消费类电子、软件等行业也广为涉及,甚至是商业运作和风险投资……

    “做研究时,我就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有感觉时一个好的想法很容易就出来了,虽然也经过理性思考,但做决定往往是一瞬间的,但这种突发性的决定一般都会得到支持。”正是这种不掩饰、不矫揉造作的感性,构成了张亚勤个人魅力中最为亮丽的部分。正如微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亚勤感性、率真。身上没有盔甲,不需要戒备”,也因此在管理微软研究院过程中,人们愿意去理解和支持张亚勤。

    另外,张亚勤信奉“5分钟理论”:“见一个人,5分钟之内,我就会感觉到和这个人是相互吸引的还是相互排斥。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当李开复打电话给张亚勤,邀请他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时,他当即就答应了下来。而张亚勤唯一要求是:在他的新办公室里安装一块长3米、用于讨论问题的白板——自己可以随时将一些突然冒出的想法写在上面。

    而外界唯一一次直接体会到张亚勤的感性,却是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当谈到曾经赫赫有名、比张亚勤高一级的科大少年班学生宁铂时,主持人请张亚勤点评宁铂的“寂寂无名”的“失败原因”,张亚勤却少有的显露出了严肃表情,表示宁铂正在研究佛学,假以时日也可能很有造诣。他强调,每个人成功的标准不同,开心很重要。性格决定命运,少年班同学们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是各人不同的选择,都应该尊重,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就好。在他看来,所谓“成功”不在于是否身处聚光灯下,而在于内心的宁静。

    年初,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被总部正式提升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而张亚勤也成为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主席,从“中国”到“亚太”,在这全新的10年开始之际,张亚勤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绵延于前方的新征程,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软件、互联网日益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的关键时刻,我深知,软件的边界将不断扩展,我们的研发工作也较以往更具挑战性。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