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广潮 不离不弃自成才 |
2010-4-7 |
他将一项边缘化的工作做成重要的岗位,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0年前,上海繁华的商业街,一位年轻人跑遍了每一家商店,到了晚上,这位年轻人又出现在一些临街仓库里做抽检。这些商店和仓库的管理者对他的到来并不欢迎,甚至是一种不耐烦的态度,但在一场季节性的暴雨和台风过后,他们却对他刮目相看。这之后,这位处于边缘化岗位、前途不明朗的年轻人,实现了职业的跨越。这位年轻人就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保险公司人保上海分公司的防灾、防损岗位专员邹广潮。
边缘化里造机遇
将一项边缘化的工作做成重要的岗位,虽然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却让公司降低了风险,让客户减少了损失,从而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前程》:很多职场成功案例表明,资源不是争取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你认为职业生涯中,凭什么让上司看到你,重用你?
邹广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自信和决心。把现有的资源用好,把专业水准发挥出来,领导都是会看到的。单一去追求资源,来帮助自己拓展业务,获取业绩,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我刚进人保的时候,做的是防灾、防损的工作岗位。这种岗位只设了我一名员工。从人员设置来说,就能看出企业对这个职位的重视程度。其他同事都不喜欢这项工作。在保险企业中,这是个不受重视、非核心部门的边缘性职位。
保险讲的是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我认为这是个重要的工作。这个职位通过对于企业客户的检查,通过对于风险的了解和预防,对于企业的风险状况有个很全面的评价。在技术层面上,保险行业牵涉到各行各业,通过防灾、防灾可以了解到这些企业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的控制点在什么地方,怎么采取防范措施。
《新前程》:你多长时间以后就在这个岗位上获得了向上发展的关键节点?你是怎样实现这种职业发展的跨越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邹:做了两年的防灾、防损工作,这对我的成长经历不可磨灭。
当时防灾、防损工作刚刚兴起,那时这是项单向的、配合型的工作。当我进入到这个职位后,我却发现,这项工作不应该是个边缘化的、配合型的工作,它在我们保险企业中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以前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是配合政府部门做一些防灾竞赛活动,宣传防灾、防损的方法,提高防灾、防损的意识。根据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我感觉这个职位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将工作做在实际的保护和预防工作中,而不仅仅是宣传理念。我提出一个设想,怎样做好服务?是要服务于保护和预防。
防灾服务工作的内容涵盖非常大。例如季节性的防灾服务,为企业客户的防灾、防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上海每到雨季,尤其一遇暴雨和台风,一些商店和沿马路的仓库积水会很严重。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为了减少企业损失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风险,提高被保险企业的防灾意识,我就和当地的财办联合组织起来,运用我们保险的一些资源——就是以前的一些保险案例,来为企业分析风险的控制点。那时候,企业仓库都没做垫仓板,商店门面也都不做防水的围栏。我就和财办的一些工作人员一起到每家企业做暴雨台风的灾前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企业防灾意识很差。对此,我提出了整改的措施,实施之后,到了暴雨台风季节,效果立竿见影,灾情马上就降低了。
之前对保险公司并不是十分信任的企业和财办都感受到,这些措施很好,认为保险公司的服务还是很不错的,企业客户对于保险也就有信心了。由此,管理层对防灾、防损这些工作同样也有了信心,防灾、防损工作就显得重要起来。
做对事才会招人爱
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真的实施起来很难。这种状况却往往是收获前的必经阶段。谁能耐得住寂寞?“种豆得瓜”的邹广潮说,他凭的是对工作的喜爱和责任感。这是如今职场中比较稀缺的品质——对岗位职责的不离不弃。
《新前程》:保险行业看似规模很大,其实圈子很小,你这样的一个成绩,可能就形成了一个个人品牌,这对你的职业发展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邹:对保险企业是减少了理赔,对于客户,则减少了损失。这是个双赢的局面。因为这样一项工作的开展,我被上海市评为“新长征突击手”,这是保险行业第一个这么高的个人荣誉。
我从事的岗位是保险企业里不起眼的边缘性岗位,而评先进一般都是在企业的关键岗位、容易出业绩的岗位来选择,例如保险业务发展或理赔岗位。
通过这件事,给我一个发展的契机的同时也让我悟出一个发展的理念,那就是,不是只有在一个容易出业绩、大家都看好的岗位上就会获得好的发展。
领导发现,我在这项工作中表现出的仔细、认真和耐性,恰恰是理赔部门所需要的品质,因此就将我晋升到了理赔部门做负责人。
《新前程》:很多人的职业发展都讲究做对事、跟对人,然后职业提升就会很快,你的经历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
邹:刚才我讲到的这个例子。其实我做这个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将我的职位提升上去,或者我能有表现的机会,去得到荣誉。
关键是,你自己的心态一定要平衡。首先你要喜爱自己在做的这个岗位,再就是要勤奋。
当时我做防灾、防损时,白天、夜里都在工作,很累很累。最初也有怨气,看到公司其他人都在安逸地工作,而我却要付出这么多。那时候的收入并不会因为我做得比别人多就收入更多。因为是计划经济时期,保险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收入就是工龄+工资,奖金平均化,大家干多干少都拿同样的工资。几乎没有人愿意比别人多干。
这个时候能做好事情,需要的就是对工作的喜爱和责任感。
事前选择公司很重要。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发展的方向,跟你个人的目标要匹配。我认为不是跟人的问题,而是跟对企业的问题。跟人是跟不到底的,只有跟对企业,你的想法,你的才能施展,都能得到发挥。
《新前程》:但是很明显的以职场现象是,当一个人跟她/他的上司很投契的时候,他们的个人潜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个人发展也会比较顺利,从你的成长阶段来看,你如何看?
邹:不要一味去追求跟某位领导的投契。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从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来看,会做事会做人当然很最重要的。首先是先会做事,然后才是会做人。有一技之长或者有管理特色,然后领导再取信于你。
在领导和被领导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矛盾或冲突,你的想法可能没有被采纳或运用,但过了一阵子,或许又发生了逆转。任何管理中都不能避免有矛盾,只有通过具体的工作开展来被信任和肯定,这是最重要的。
以本我看本质
救活了三家面临倒闭的分公司,因此进入高层管理者序列的邹广潮,被上级领导称为“救火队长”,这是个褒义的称呼,但同时也是对于他的一种职业方向的定位。这就注定了他要比别人干得更多,物质的收获可能更少,但他说,这笔经验的财富受用终生。
《新前程》:因为从事这个行业时间很长,会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和见解,成为一个专家型领导者,这对于你的职业角色来说,有哪些优劣?
邹:每家市场化企业都是靠利润生存。但保险市场有段时间很乱,片面追求快速成长和保费收入,而忽略了利润率,陷入了恶性竞争,打成本战,最后都是血本无归。时间证明也是如此。监管部门也注意到,保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健康度,需要规范,事实证明规范要付出血的代价。
这种理念和判断,反映到我的工作当中,就是我被认为是守城和稳健派,过于谨慎,不符合那种看数字的业绩派。大家在抢保费,而我却在讲利润,“谁给你利润?”
《新前程》:你受这种理念的引导,是不是在领导团队,做决策时就会比别人更独善其身?
邹:在当时受到领导指责比较多。(笑)
我在工作中被调动得比较频繁,被领导称为“救火队长”。因为领导知道我的经营理念是保守型的,讲究经营效益,所以每当有分公司要瘫掉的时候,就把我派过去收拾烂摊子,去整顿。站在上级领导的立场上,真正用在发展的眼光上,我是不适合的,而要整顿的时候,我就成了首选。
《新前程》:在保险行业里,稳健发展是很重要的,因为首先要考虑风险,其次才会考虑快速的发展。
邹:很多国内企业的病根所在就是“GDP病”,只讲究产值多高,而没有去关注效益有多优,只关注短期的业绩和数字。
《新前程》:有几家保险公司目前已经面临破产了。
邹:一般在任期3年内把业绩数字搞上去,个人显得很风光,但不顾后面的可持续性。因为经营管理者也是股东,所以就相当于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两个责任叠加以后,就造成了短期行为。业绩出来后就荣升一级,“企业的后续就跟我没关系了”。
《新前程》:于是就把你派去收拾烂摊子?
邹:我就去救火。我已经连续救火了三家公司。我是具有阿Q精神的。别人救不下来的,我能救下了,我自己感觉很有成就感。其实到这样的一家企业,我拿不了多少报酬,因为我是跟着经营绩效拿工资,拿得很少。救火的公司,短期内不可能非常有大的业绩出来。
但通过救火,我有很多的经验积累下来。通过梳理,我可以了解到企业经营层面的各种问题,应对了各种复杂的问题。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我把将来可能的问题都已经考虑进去,让我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少犯错误。这笔财富,受用终生。
邹广潮:现任中银保险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曾参与筹建中银保险上海公司并任负责人。上世纪80年代到2007年初服务于人保公司上海分公司,从事过保险防灾、理赔、业务营销等保险行业多种岗位和多家基层公司总经理以及上海分公司纪检监察、理赔部门主要领导岗位管理工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