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面对犯罪分子形式多样的诈骗活动、不断翻新的作案手段,且在城区各地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给广大市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日前,市公安局梳理汇总了犯罪分子常用的各类骗局,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市民注意识别骗局。
街头骗局
1、“易拉罐”类诈骗:犯罪嫌疑人先假装喝易拉罐饮料,然后发现易拉罐环上有巨额奖金,后以种种理由称其不能去领奖,而以大大少于“奖额”的数目“低价”售给受害者,以此骗财。
防范措施:这是一个很老但又很常见的骗局。法律规定,有奖销售奖金最高不超过5000元,超过限额的有可能是骗局。及时通过厂商、公安机关甄别此类活动真伪。
2、“迷信”类诈骗:犯罪嫌疑人假称自己是某寺庙的高僧或某高僧的弟子,下山来替黎民百姓去祸消灾、求福治病,然后骗取受害人财物。
防范措施:此类诈骗案的受害者大都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不法分子往往抓住他们祈福消灾的迷信心理。切记不要理会陌生人的搭讪,有病去医院,切勿迷信鬼神。
3、“乞讨”类骗局:一些人冒充残疾人和大学生,躺或跪在路边,在地上写了大量悲情文字,以博取广大市民的同情心,从而骗取钱财。
防范措施:市民遇到此类情况,可以直接报警或拨打救助站的电话。
经济诈骗
1、“代办房产证”诈骗:犯罪嫌疑人曹某以自己在税务部门有熟人,由其代办房产证不用缴纳契税、印花税,只需给100-500元的辛苦费为由,骗取多人信任,在骗得2万多元好处费后,曹某通过假证贩子伪造税票到房产部门办理房产证,最终被房产部门识破。
防范措施:办理房产证最好到税务、房产部门办理,切勿贪图小便宜,最终吃大亏。
2、“手机短信”类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手机持有人的通讯录后,对通讯录中的亲戚朋友发信息诈骗,一般短信内容为“我在外地办事,有急事速汇一万元到某账户,回家后就还你。”且该类手机短信诈骗案件的作案手段经常翻新、变化,让人防不胜防。
防范措施:手机通讯录存储的名称最好不用“大伯”、“舅舅”、“老婆”、“老公”之类,尽量使用姓名。收到此类信息后,及时和发信息当事人以及亲戚朋友联系核对真伪。
3、“消费提醒”类诈骗:一般为手机收到提示短信,告知其在某地刷卡消费多少金额并留下了通讯方式。
防范措施:该类诈骗手法低劣,注意甄别即可识破,一般每一家银行都有一个移动运营商分配的专用于银行短信发送的特服号码,比如建行是“95533”、工行是“95588”等。正规银行发出的短信发信人都是这类号码,而诈骗短信基本上留的是手机号,且大多以“XX银联”自称。
4、“汽车退税”类诈骗:一般为犯罪嫌疑人称可以退还汽车购置税2%-3%为诱饵,骗车主拨打犯罪团伙提供的查询电话予以确认,随后诱骗车主到银行柜员机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提示进行转账操作,进而实施诈骗活动。
防范措施:退还车辆购置税均为骗局,目前国家尚无此方面政策,在接到陌生电话或短信告知此类信息时,切勿随便向陌生人透露自己银行账号等私人资料。
5、“二手车出售”类诈骗:一般为犯罪嫌疑人发短信称“有八九成新的二手车出售,有意者请拨打留下的电话。”若相信此类信息,则会在骗子的诱骗下,一步一步走进他们设好的陷阱,导致上当受骗。
防范措施:不轻信此类信息,购买二手车到正规二手车市场购买。
网络诈骗
1、“网络招聘”类诈骗:利用目前求职较为困难的情况,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要求被招聘人缴纳各种费用为由进行诈骗。
防范措施:网络求职时注意各类陷阱,投简历最好到各类大型招聘、求职网站,对需缴纳各类费用的公司尤其要提高警惕。
2、“网络寻求生意伙伴”类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互联网以一名工程包工头的身份,同网友聊天,以合作承接工程为由,骗取资金。
防范措施:不要轻信网络,网络生意合作伙伴一定要网下实地检验,分辨真伪。
3、“QQ求助”类诈骗:骗子事先使用“虚拟视频”软件与不特定的QQ用户进行视频聊天,在聊天过程中截取对方的视频录像,然后利用黑客程序盗取QQ号后,冒充QQ号的主人与QQ好友进行聊天,聊天过程中,骗子将事先截取的视频记录在视频聊天窗口中反复播放,致使被害人误以为确实是和熟人对话,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为防止对方产生怀疑,骗子还会以视频话筒损坏等为由避免语音聊天,然后通过文字形式,以急需用钱或汇钱不方便等为幌子大肆骗钱。
防范措施:及时和QQ好友联系,辨别真假。
4、“冒充知名网站”类诈骗:骗子通过制作与知名网站相似的网站首页,并提供中奖信息进行诈骗。
防范措施:注意查看网站域名,一般此类网站域名和知名网站域名相差无几。
市公安局提醒广大市民,虽然骗子的骗局千奇百怪,手法不断,但牢记“遇事多留个心眼,切勿贪图小便宜”是防骗的关键。市民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识破身边的各类骗局,谨防被骗。如遇被骗,应及时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