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就业:“降低就业预期”还不够! |
2009-2-3 |
金融风暴呼啸袭来,经济急转直下,国内就业市场一片低糜。于是,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又被摆在媒体报道的显要位置。对于学生毕业就业指导技巧、攻略机敏地适时地见诸报端。学校也加大力度着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些好心的相类似地内容,不厌其烦地强调着“降低求职预期”,“先就业后择业”,“走向西部走向基层”等观点,好使得毕业生在这场抢夺饭碗的战争中能安身立命,减少“企业要招的没有,毕业生要找的找不到”的结构性内耗。
但仅仅这些就能助毕业生的就业率突飞猛进?打出“零工资”就业牌的学生依然找不到“对象”,而象牙塔内的在校生似乎并不愿意就此等待,有学生高呼:“就业指导还不够!”。
学生:我们“爱”规划 前程无忧曾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仅有1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规划;有25%以上的大学生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不过,在如今时局下,学生的规划欲望有被逼高的趋势。
规划欲望强烈 在上海金融学院11月举办的职业规划大赛中,就有不少来自大一、大二学生参与报名,原本限定的报名人数最后不得不增加了75%。“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一直问题多多,现在又爆发了金融危机,想赶快通过学校组织的一些讲座和比赛,能发觉自身的不足”参与比赛的金融专业大一新生张同学告诉笔者。另一位大二的杨同学说,“身边一些同学都在忙于一些培训与和一些学校的活动,自己再不规划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了。”前程无忧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刚入学的时间,思想状态放松,他们可能还沉浸在跨入大学的喜悦与摆脱高考压力的状态下,就业的压力还未来得及传导到他们身上。而如今,突发的危机使得学生对学习使命感的思考更为紧迫,探询就业与学习的规划意识一触即发。
从熟睡中突然被唤醒,第一件事是喝口缓解口干舌燥的凉水。低年级新生对职业规划持有强烈欲望固然可喜,但显然,与学生的高涨情绪格格不入的是缺失方法后的无奈惰弃或是“病急乱投医”。
规划方法贫乏 福建师范大学在10月份进行的一项新生心理普查显示,原本大三才开始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逐步前移,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在于获得自我同一性,但部分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有些学生无法客观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除去自我认识不足外,另有调查显示,90%的学生对外部环境不了解。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笔者将这个不了解定义为“了解不真实”。参与职业规划大赛的王同学说:“我比较擅长沟通,所以我应该适合做销售职位。”前程无忧专家认为,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查找一些资信做一些参考,但需要尽力全面,单一的信息仍可能将学生推入臆断的旋涡。例如一想到与人打交道立即就会与销售职位联系起来,一想到思绪缜密就与财务联系一起,全然不知这些职位还需要的另些元素并且也不清楚自己身上的这个优势还可以对应上哪些职位。因此,求职目标不明关键原因是对外部环境信息不通所致。
即便有了正确的目标,但要完成“学校”与“就业”终点之间的链接尚需要一大块拼图——准备。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一些坚持即定目标的学生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显得言语不详。收到的回答通常是:“通过实习”、“参加一些派送”等本能式的回答。“如果想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制定目标后,如何科学、有效、针对性地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详细的规划。”资深猎头,职业规划师陈凯女士表示。前程无忧专家认为,学生对收获社会经验等同与职业经验,两者虽然有互通,但还有本质上的区别,尤其是即插即用的用人理念甚行下,对目标职位相关经验的更具价值。
回避就业不如主动择业 对于规划的整体思路,前程无忧专家认为,一些毕业生考研、创业、报考公务员三大热视作是学生对就业的回避。但其实,在校生完全可以及早准备将这些就业出路被动回避转化成主动选择。研究生将来是做什么的?公务员的工作有什么特点?如果立志要创业,也可以定下学习的目标,比如多参加学校或社会举办的模拟类型的商业比赛,将自己的创业计划制定成熟,即便今后创业失败,也可以以最短的时间总结,以便从头再来或选择另谋他路。总之,目标是为努力指明方向,规划则是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而学生不正多的就是时间吗?
企业:有长远规划的学生,好用! 近日,中关村人才市场组织了NEC、佳能等28家中关村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组成“2009中关村全国招聘团”,到各地招揽人才。在近2个月的招聘中,“2009中关村全国招聘团”共收到应聘简历约2.5万份,双方初步达成意向人数约500人,求职成功率仅为2%。。业内人士分析,招聘率降低(往年在4%左右)与众多大学生生海投递简历有关,“其实海投的效果并不好,学生这样做完全是心理没底,“信手递来”,可这浩如烟海的简历筛选工作真是累死HR了”。一位从事校园招聘的HR坦言。
近年来,企业的招聘情况也不甚理想。化工行业HR表示“求职学生希望企业有信任感,我们同样也需要应聘者具有安全感。怎奈学生的规划意识太薄弱,心思太活,甚至只干了几个月,觉得技术工作不符心意就辞职了,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成本浪费。”KPMG人力资源高级经理郁先生则更直接的表示,“KPMG更青睐招入对会计工作有浓厚兴趣,愿意投身其中,并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的毕业生。”
另一名快消行业的HR表示,金融危机之下,企业用人紧缩,而少部分有招聘的需求企业也将用人标准定在“实用”上。“实用二字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门槛,但不意味着否定一切大学生,拥有与职业相关经验越多,该学生的受欢迎程度就越高。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有长期规划与准备的学生更容易被慧眼相中。”
高校:“指导”并不是很件容易的事 面对大学生高涨的规划欲望与贫乏的规划理念与方法,高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扮演着何种角色?沪上某政法大学司法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姚老师告诉笔者,由于大学生就业率开始松动,学校在2003年引入了职业规划概念。“当时对于职业规划的概念,老师与学生都很模糊,学校方只是认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这个目的存在。”笔者了解到,沪上一些高校基本运用一些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配备讲座、线上测评辅导等模式。“对于新生的职业规划,学校的课程更多的是灌输一个理论一个意识,但要全面系统的开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交大生涯服务中心的张老师表示。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就业指导成为“不容易的事”?
师资力量单薄 “而由于师资本力量的缺乏,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学校里的一些热门研究课程。”姚老师坦言。“我们也想把辅导做得更细致,无奈个人能力有限。” 交大就业规划中心的张老师也表达了相类似的困惑,“我们所做的工作量很大,其中的就业市场联系和学生政策手续的工作,烦琐而且重要,工作负担较大。此外,对职业规划领域的专业度不够也是制约高校职业规划系统性发展的因素。“不过,通过采访了解到,虽然交大作为名校学生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少,但学校在低、中、高等学生阶段开展职业规划的内容还是有声有色。“学校在大一新生就会开展生涯发展导航的选修课,高年纪有成功就业指导课程,启蒙教育很多。校内还有一些专业的机构为学生做体验培训,定期的邀请校友和企业HR入校作交流。依靠交大的口碑,这方面的合作资源还是比较充足与固定的。”
第三方介入不足 既然师支力量与专业能力均有限,为何不寻求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呢?姚老师告诉说,“与专业的机构开展联合活动,需要一定的费用,但费用还不是最主要的,目前在社会上愿意接纳此类活动的机构也并不多。而且学校需要的是一种更为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专业培训,能够提供这样类型的机构凤毛麟角。”不愿透露名字的职业咨询机构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金融危机下,个人职业规划的意愿非常强烈,但从机构本身而言,对个人用户这块也颇为尴尬,主要原因是许多个人不愿意提供费用进行规划,收入不易。大学生更是如此,去高校做相关活动,根本是公益性质推广品牌的行为。”
可见,职业规划辅导在高校中初具雏形,然而由于学校对职业规划的重视不够、从业教师的专业度有限,社会机构不愿意过多涉入的尴尬使得职业规划的在校园发展并没有更进一步。“蜻蜓点水较多,落到实处较少”,张老师一语道破。而笔者联系的几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于在校生的职业规划还未有任何突破性计划以应对就业危机。“循序渐进,一贯的目标是将职业规划开展到每个学生的头上”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汤老师的一席话令人宽慰。倘若真能达此愿景,对于学生是一种莫大的福音——任何危机都变得不再可怕,可主动应对。
结语: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就业形式会随之前毕业生的大量冗余更为严峻,当下的就业危机断定只是一个开始。因此,仅仅将目光聚焦毕业生远远不够。相反,在学生毕业就业之前及早唤起意识,做合理科学的准备,在就业的这根跑道上才能缩短达到终点的时间。而这需要学生自身、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