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 追逐内心的呼唤

2009-2-3
他俨然缺乏翔实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处心积虑”的职业设计,他只是简单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追逐着内心的呼唤……

    时至今日,当搜索引擎中键入“叶锦添”三个字的时候,奥斯卡的光环依旧在他的头上璀璨夺目。2001年的奥斯卡之夜,那个相貌平平、服饰简约的叶锦添带着他惯有的斯文和腼腆走上领奖台,从著名的影星凯瑟琳•泽塔琼斯手中收获了万众瞩目的小金人。这个第一位在奥斯卡奖台上得到认可的中国电影人,创造了一段与艺术、信念、历史三者交融的奇迹。

    英国电影金像奖、香港金像奖、金马奖……当艺术界、电影圈的各种奖项频频与他齐名的时候,不仅让人追忆那个曾经是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班学生的叶锦添,从那个相机就是饭碗的年代到如今的成长,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对于视界的高度。

    再一次坐在叶锦添的面前,虽然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这样面对面地采访了,但在他黑色的鸭舌帽下总有一些探求不尽的神秘,这一次他依旧如此单纯地追忆着自己的心路历程。

不放弃很重要

    1986年,叶锦添第一次被徐克推荐给吴宇森担任《英雄本色》的执行美术,22年前的初次邂逅让这部《英雄本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那仅仅是他踏入影坛后的第一份工作。与此同时,叶锦添还经常以双重身份穿梭于不同的摄制组,在做美术指导的同时,还兼在报纸上开设摄影专栏。

    新前程:正如你自己所说,《卧虎藏龙》对于你而言,无论从人生还是创作角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有人说正是因为这样一部电影才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有了发言权,让无数的华人为之骄傲和感动。然而,究竟要具备怎样素质的人,才能为奥斯卡的小金人所垂青?

    叶锦添:我很喜欢尝试新东西,我觉得对于一个独立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创新是很重要的,创新不仅意味着新理念、事物、实体的诞生,其实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尝试,同时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领域中,那种不放弃的精神很重要。

    我崇拜并喜欢很多跟我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旅行,还有跟我不同的文化、动物、植物、风景,他们都教会我很多东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玩得最纯粹和疯狂的时候,那时,我身无分文,却为了梦想追逐到台湾,一块单薄的隔木板区分了楼梯和睡房,更谈不上像样的家具,每到夜间到处弥漫着,白天人们因为疲惫而遗留的打呼噜的声音。

    艺术,无法离开时代而孤立存在,对于叶锦添而言,他没有那么强烈的职业愿望,也许仅仅是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就足以令自己兴奋不已。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放弃地坚持,幸运的是,他可谓两者兼得。

心是成功的方向

    当奥斯卡的光环和《卧虎藏龙》在影坛的历史高度成就了眼球的吸引率,叶锦添把这些经历称为“实的部分”,那么另一些活在他内心深处的东西,就随之更加膨胀开来。叶锦添说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虚、实”之间的人,大家更多看到的是他“实”的部分,而“虚”的那方面就太少、太少了。

    新前程:你曾说:把我自己内心的东西展示出来,引起别人的共鸣找到人们自己内心的东西。那么,在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记忆,是否源于儿时成长的痕迹?

    叶锦添:家里五个孩子中我排行第四,从小就很喜欢表现自己。小时候我比较喜欢奇特的东西,漫画也喜欢特别的。那时,同样喜欢画画的哥哥一度成为了我的偶像。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收集和绘画连环画中了。但我的学业并不好,几次考大学落败,我也曾一度自卑。

    不可否认,或许每一个成功的人内心都藏着某种自卑的元素,也就是这样的自卑令他更加地发愤和勇往直前。当叶锦添的那顶帽子如同一把雨伞似的为他遮风挡雨时,勇气与执着也就在那些不为人所关注的缝隙中,用力地奔跑起来。

    心的为所欲为才能够更加地释放那些沉寂的灵感,这不仅让人联想到人们对于《英雄本色》的评价,也许是因为初次涉足和自己经验的缺乏,吴宇森很多想法的介入,让这个创作经历并没有对他的风格产生多大的影响。相反,与关锦鹏合作的《胭脂扣》彻底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叶锦添内心对于电影,从工作到喜爱再到痴迷的疯狂历程。一直到1990年《阿婴》的诞生,叶锦添也从执行美术升到了美术指导,独立创作的时期终于到了,叶锦添自己形容——再没有以前的压迫感,心态更加前卫性和实验性了。

找到恰当的天平

    谈到艺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商业。在商业面前,通常分为两类,屈服于商业的,还有为商业所屈服的。叶锦添也许属于后者,在和他的交谈中,他一直强调的是,心里的一种东西,它时而矛盾起伏,时而又引起我们内心的挣扎,我们在探求的时候也在消耗。

    新前程:从《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一路走来,你的服装造型在喝彩与争议中变幻异彩。当商业与内心冲突时,你会如何抉择?比如最近的新红楼造型曾在网上引起热议。

    叶锦添:我不太在意那些(评价),在这个领域内,我是个很坚持的人。名著既然可以是真真假假的,造型为什么不能虚虚实实呢?大家关于《红楼梦》造型的讨论,归根到底是关于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争论,我主张虚实结合的布景和人物造型,并赋予每个人物不同的特质。比如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她的服饰就有很多竹子的元素,我个人非常喜欢竹子,这次呈现在林黛玉的身上。宝钗其实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我就把她的衣服设计成了白色。艺术作品本身就有加工创作的成分,这很正常。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在做《赤壁》的时候,一种时代的东西就会跳出来。在拍唐朝戏的时候,我会完全不按唐朝去做,除非是自己想按照唐朝的感觉去做,在我的设计中这方面的感觉会非常的强烈,《夜宴》所传达出的设计感觉也同样如此,这些风格和唐朝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是跳出去看的一种东西。

    或许就是在叶锦添纯粹的艺术之中,更让人觉察出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太多的人用满足现实去扶养自己的理想,不可否认叶锦添的成功,也恰恰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天平。当然,叶锦添也并不是一个孤立创作的艺术家,与其把他对于商业社会的平衡看作是一种妥协,不如恰似他自己所说的,那是一种自己“实”的部分。正是因为他很清楚游戏的规则,所以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当发现李安抗拒在影片中注入太多的风格化时,叶锦添对于艺术的把玩就到了一个高度,他恰当地调整了创作思路,将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中国画意境融入之中,用其中现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氛围营造的观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李安。最终《卧虎藏龙》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等荣誉,难怪李安会成为叶锦添生命中难得的知己。

    和叶锦添交流,你会发现所有的采访录音都是跳跃的,如果用你的文字把它加以束缚,似乎就失去了他本色的魅力。有时,你会觉得叶锦添并不仅仅是一个和美术相关的名词,他也关乎设计,关乎心理,关乎历史,关乎理想和哲学。他更像是一个思想者,和对于艺术、内心的追求一样,他从未停止对于文化的深刻理解,他的思考无关乎金钱、无关乎商业、无关乎利益,唯一相关的就是一种内心的需求。

    也许你无法把叶锦添这个名词归于职业的道路中,因为他俨然缺乏翔实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处心积虑”的职业设计,他就是简单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结识着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时永远为自己的下一个问题思考着,追逐着内心的呼唤……

叶锦添 职业分期

    职业初期:1986年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担任执行美术

    1987年 关锦鹏的《胭脂扣》担任执行美术

    转型时期:1993~2000年 在台湾同时转型做了7年的舞台剧,担任了四十多部戏剧的服装造型设计、道具、舞台设计工作。

    思考时期:1996年 奥地利格拉兹歌剧院《罗生门》服装造型与道具设计
成熟时期: 2000年 李安的《卧虎藏龙》担任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获得奥斯卡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之最佳艺术指导、英国电影金像奖之最佳服装设计

    2006年 冯小刚的《夜宴》担任艺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

    2008年 吴宇森的《赤壁》担任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