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转型,在路上 ——同路叨叨(100)

2016-12-22
背景:上上周末老板让我看《什么是科学》中的一篇文字后,写一篇关于企业文化变革的文字。接到这个“命题作文”我就一个头大啊,而我又不能在上班时间写,于是我只能每天晚上憋一会儿,今天总算把它憋完了。哎,说实话,此刻的我一团浆糊……不过,《什么是科学》吴国盛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第1版 这是非常不错的书籍,对于了解历史、东西方差异或一定程度上的人性认知,都有不错的价值;在此推荐一下。当然,我以后的文字很多都是出自里面的文字。
思考/出发点:……
企业文化转型,XX在路上
——同路叨叨(100)
 
正如标题“企业文化转型,XX在路上”,公司从2013年进行了公司经营的新一轮变革转型,同时企业文化导向也随之转型:把公司原有的强调“温情、和谐与平均”为主的“家文化”,逐步过渡到强调“责任、结果和价值产出”为主的“绩效文化”的文化氛围。
哲学家说“自我总是在与他者的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企业经营又何尝不是在与他者的“对话”中确立自己的,XX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经营发展及文化沉淀成型,要进行这么一个转型,是需要勇气、需要时间、更需要理性与行动的事情。于是,我们在思考“为什么要文化转型和怎么文化转型”之前,我们先思考了“什么是企业文化”,并认知、盘点了“中华传统文明与商业经济”的文化特点,最终选择了我们的文化转型之路。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在文化的所有这些表现形式中,最核心的最本质的是关于“人性”的认同。不同的人性认同与人性规定,决定了文化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人性认同和人性规定会成为文化的根本标志呢?其根本的哲学原因在于,人是一种“有待”规定的存在者,而“文化”就是对人性的“规定”,“人性”是从文化而来的,而非生物学上遗传得来的。
说人是一种有待规定的存在者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方面,人是先天缺失者;第二个方面,人是有死者。人是先天缺失者是指,与其他生物不同,人并无固定的本质、本能,其后天教养在人性养成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这种后天养成与人的普遍早产有关。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早产,使得人类的婴儿有漫长的后天学习时间。正是先天缺失,使得人类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自己创造自己,因此,人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通过文化被构成的。
作为有死者,人需要为自己的生提供意义辩护。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但是,只有人这个物种是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死的不可逃避性。这种对死的先验的知,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哲学难题:既然早晚必死,为何当初有生?生命意义何在?明白自己必死的人类何以能够如此坚定执着的活着,哪怕吃尽苦头、受尽屈辱?这一方面固然有动物的求生本能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方面在于,每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一种文化之中,在这种文化之中,习得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意义”或者“有意义的人生”的核心是对“人”之为“人”的认同和体悟。
而作为由人构建的组织的企业来说,它就是一种对人性的“规定”,也具有“先天缺失”和“有死”的特性,只不过它更加庞大、繁杂;它也需要不断通过后天的努力,自己创造自己,需要不断寻求“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为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需要也应该根据后天发展、变化的“外在环境与内在条件”进行更新与转型。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转型
XX在盘点过往15年的经营历史后,于2013年开始探索企业经营的变革转型,并在2014年确立了公司三到五年的战略规划,让企业经营发展在公司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奋斗与务实前行。伴随着公司战略目标的推进,公司的文化也处在一个“应该与需要”转型的时机了。而文化转型的选择则需要明确企业经营的本源和未来企业战略实现的需要。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性”,而企业文化则是“人性”的缩影与集成。我们前面说了“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通过文化被构成的”。所以我们不妨理解与认知一下“中华传统文明”与“商业经济”的文化特点、特征。
 
1、中华传统文明的文化特点: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人分四等,“士农工商”,手工业者和商人地位低于农人,也表达了农耕主导的思想。农耕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安于一地、少有迁徏,安土重迁,定居、安居意识很强。而这样的特点直接造就了中华名族以血缘关系为主要依据的文化秩序,即血缘秩序。血缘秩序成为其它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础和范本,许多重要的社会关系都被看成是某种准血缘关系。也就形成了血缘文化,其核心就是亲情;亦说明血缘文化其实就是亲情文化。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是亲情文化的表现。亲情文化中,情最重要,理次之,法再次之。其实,我们中国人最明白这个重要性的排序。法通常只是手段,是表面文章。“理”也不是我们中国人行为做事的最后根据,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讲理不能讲绝,因为理是相对的。
农耕文化、血缘文化和亲情文化在“人性”的认同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文化基本上是按照血缘文化准则对一切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进行血缘化处理。既然一切人际关系都按照血缘亲情关系的准则来处理,而血缘亲情关系又是一种差序(差等有序)关系,那么,如何以一种差等有序的方式去处理在同一场合下出现的不同社会关系,就成为一个重大的文化难题。
 
2、商业经济的文化特点:
说到商业经济的文化特,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经常被称做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加希伯来文明,它们之间也相当异质,但与中国文明比起来,它们仍有明显的共同点,因此可以做一个总的概括。与中国典型和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受狩猎、游牧、航海、商业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农业文明既非典型也不成熟。希伯来人是游牧民族,而希腊人则是航海的民族,他们都没有发展出成熟而典型的农耕文明。无论游牧、航海还是经商的民族和人群,他们与农耕人民最大的不同在于频繁的迁徙而非安居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因此,与中华民族的熟人文化不同,西方文明总的来看,是一种生人文化。由陌生人组织的人群,不可能以血缘关系准则来组织。相反,血缘纽带必然被淡化、边缘化,一种暂新的社会秩序的构成机制在起作用,这就是“契约”。“约”在这里是规则,是共同承诺的规则,具有平等性和普遍主义的特征,不因具体人和具体情境而轻易改变。
契约文化就是商业经济的文化特点,它要求一种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呢?它要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负起责任来,从而能够制定有效的契约并有能力遵守契约。能够制定并能够遵守契约的人,必须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商业经济与中华传统文明的文化特点是截然不同,中国人固然也讲诚信,讲道德自律,但是其依据并不是外在的规则约束,而是内心的良善。中国人并不相信什么固定不变的规则,认为变化是宇宙的基本现象,因此要把事情办好,就得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为条件。这是东方特有的智慧,但容易导致契约精神的缺失。
 
作为立志“…………公司”的XX,作为要“深耕国内、拓展国际业务”的XX;我们需要通过战略的管理,不断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愿景与使命。而“商业经济与中华传统文明”的文化特点的不同,也要求着我们公司的文化要随之进行转型:作为商业经济的一份子,我们崇尚契约、崇尚价值,所以我们营造、树立一种强调“责任、结果和价值产出”的“绩效文化”;作为中国企业的一份子,我们也尊重传统、理解人性,我们并不是把原有的“温情与和谐”的“家文化”进行丢弃。在文化转型的路上,我们把我们XX经营与塑造成以“绩效文化为主,家文化为辅”的有血有肉、更有价值的现代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