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先行,还是开源优先?

2016-12-22

持续改善 , 节流 , 开源
企业在开展持续改善当中,往往会遇到众多困惑和难题,例如:节流与开源,哪个更优先呢?在此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一、共同目标:提升盈利

持续改善,是许多企业每月、每年都在持续开展的内部改善活动(如:QCC活动、Genba Kaizen现场改善、供方季度交期改善等)。上到年度改善计划,下到突发救火事件的改善举措,一年到头来,总是没完没了的“改善项目”,何时才能有一个“中休时间”(休整时间)呢?怎样判断这些项目对企业整体利润的奉献程度呢?

不管是一次性的改善,还是持续性的改善,其共同目标都是:提升企业的盈利问题。不能为改善而盲目改善。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加快产品的流动性能,结合河流的状态,常见的两种改善做法是:

一是地上河。如黄河的下游段,需要不断地筑建高高的河堤,远远高出地平面,这就是现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的现状。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这是不正常状态。

二是地下河。若不想“捞一把就走”,就请挖掘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犹如长江需要不断地拓深河道、挖掘河床。低成本、低风险,较高效益,这是应有的正常状态。

以上两种改善做法,从利润层面来说,也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直接奉献式,挖掘河床的瓶颈环节,侧重于快速开源,“降低成本”只是副产品。

二是间接奉献式,到处挖掘河床,被着火环节或强势部门“牵着鼻子走”,哪儿急就先救哪儿,往往侧重于节流,快速降低成本。利用今天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稀缺的瓶颈资源)去做“明天或更长时间(间接、慢速)才能有收益”的事情,不是当下该做的事。

二、战略选择(战略定向)

我们应该优先采用哪种方式呢?当前采用开源,还是节流,是第一个战略性选择。

从改善项目对企业盈利奉献和改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4种类别(见图1):

A类:直接奉献(开源)+地上河(黄河),不足是存在威胁。

B类:间接奉献(节流)+地上河(黄河),不足是管理失焦。

C类:直接奉献(开源)+ 地下河(长江),不足是需要长期视野。这是企业最想得到的。

D类:间接奉献(开源)+地下河(长江),不足是成本上升。

这里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何处改善?

在河床的何处拓宽/挖掘可快速见效?瓶颈在何处?瓶颈,就像一个链条强度的最薄弱环节,决定了企业系统的最大产出,是撬动企业盈利的杠杆支点。瓶颈应该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进行管控,因为它关乎企业的整体盈利效果。

2.何时改善?

(1)何时拓宽/挖掘瓶颈?拓宽后是否引起瓶颈转移?(战略需重新定向)(2)瓶颈转移则需要战略重新定向,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会引发极端混乱。

显然,方向选择(战略定向)很重要,不同的管理方向需要配套不同的管理机制,否则就会导致管理成本高企、管理失焦引发不良多工/恶性多任务、陷入4mang(忙——茫——盲——莽)的恶性循环等。因而,暂时不突破瓶颈(确保畅流,加大流速),与打破瓶颈(拓宽流量),是第二个战略性选择。

 


三、选择依据(价值判断)

来看看目前3种主流管理体系(Lean精益管理、6sigma六西格玛管理与TOC瓶颈管理)的应用效果:2006年,美国生产运营管理权威机构“美国运营管理协会(APICS)”抽查了21家工厂的100多个改善项目,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当年5月的APICS杂志上。

从降低成本(节流)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TOC的改善效果是6sigma的20倍,是Lean的9倍,建议组合应用TOC、Lean、6sigma,可产生更佳的实际效果。先后导入及应用3种主流管理体系,取得的实际改善成果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先采用TOC,后组合应用Lean和6sigma,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快速。那么,要不要把TOC作为改善管理的一个管理标杆呢?

1.判断的标尺是什么?

基于战略层面的工具选择,是基于对方法、工具价值认知的价值观来作出决策的。我们看看“问题”的传统定义:标准(标杆/共识)— 现状 = 问题(差距/不足)。其中的“标准(标杆/共识)”就是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尺、参照物。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我们公司内部没有看到有这样的条文标准呀!”,往往这样的“标准”是存在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头脑中,在关键时候发挥“价值判断(价值观)”的作用。

2.价值效用与定位(见表2)

“TOC提供了‘怎样改变?’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是保障其他改善方法(TQM、6sigma和LEAN等)得以成功应用,以及保留这些优良技术的唯一方法”(TOC创始人高德拉特博士的原话)。

TOC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其他改善方法的内在逻辑和运用时机,进而规避推行过程中的陷阱与误区,因而能避免“TQM和LEAN等优异技术变得日渐式微,甚至沦落为空谈”(TOC创始人高德拉特博士的原话)。

四、透析现状(看清问题)

理解了新的“标准”(作为日常管理的应有状态),看清了“现状”,就能透析当前所面对的“问题”:

1.应有战略

站在企业的战略层面来看,“快速开源,提高盈利”总是优先于“慢速的成本节约”,因为这样距离企业目标(赚钱)最近、最快速、最直接。这是“瓶颈”有效管理的应有之义,瓶颈就是“硬收益”(始终锚定企业的整体盈利,不管你承不承认,它始终存在,与你的认知无关)。定好战略方向后,就需要配套的战术作为支撑与匹配。

2.战术问题

站在战术执行层面(中层管理者)来看,常常存在“企业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开源,还是节流?”的困惑和迷失,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1)战略到战术分解过程中未始终锚定整体盈利。在计划到实施全过程中,未能做到“焦点平移而始终不偏离”。瓶颈作为企业的内部杠杆的支点,将瓶颈“链结”到企业整体的盈利上,并且将非瓶颈(局部行为和局部决策)“连结”到企业整体的盈利上。专注于对企业利润有直接、快速奉献的环节,因而造成各个局部的行动对整体利润并未直接促进“加快产品的流动性能”和支撑整体的绩效目标(盈利)。

(2)缺乏判断优先顺序的判定依据(判断标准)。日常管理(执行)过程中,常常淹没于日常琐事、技术细节而失焦(未时刻围绕着企业的瓶颈来开展工作),迷失于工作任务的优先顺序,增加做错的机会。

(3)配套机制(观念——政策——衡量——行为)未能及时就位。

五、体系选配(模式组合)

基于战略层面,要采用哪种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呢?有个形象的比喻:TOC是望远镜,LEAN是放大镜,6sigma是显微镜,都是管理拼图其中的一块。

TOC提供了可远视的、相对清晰的战略方向,这一点与战略定向的效用原理相符。TOC侧重于开源,其操作程序是“五步聚焦开源法”(POOGI/5FS);Lean侧重于节流,其操作程序是“五步减肥节流法”(精益5原则)。因而,为了获得更好的改善效果,可组合应用:

TOC作为总体思路与大框架,统领其他技术工具的应用,围绕瓶颈来做好战略定向,为企业整体利润提供“指南针”式的牵引与导航。Lean、6sigma等作为技术与方法工具,应用于CCR、瓶颈、瓶颈紧后环节,调配、迁就、服务好处于游戏规则中心的“瓶颈”,为产品和企业的顺畅流动提供服务性的支撑与匹配。

六、流程方法:五步聚焦开源法

五步聚焦开源法(POOGI/ 5FS)包括:识别、挖尽、迁就、松绑、回头,具有明确的先后顺序。

1.一套管理机制

POOGI是解决有效产出(开源)、持续改善对象的筛选程序及其行动次序的一套管理机制。它使我们能够实现从计划到实施全过程的“无缝对接与焦点平移”(始终锚定整体盈利),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因“失焦”而造成战略到战术分解过程的“偏差”。

2.一套管理逻辑

POOGI是企业聚焦开源与顺畅、敏捷经营的一套管理逻辑,其主要功能包括:(1)明确关乎整体利润的工作顺序;(2)确保配套行动不失焦;(3)构建聚焦式的管理机制;(4)给出持续改善的行动优先次序;(5)提供螺旋上升式的闭环管理。

每运行一圈,企业的盈利就能获得大幅度地提升。POOGI是有严谨的、前后因果联系的,其内在逻辑是:前3步是暂时不突破瓶颈(确保畅流,加大流速),企业在“很小投资(甚至不投资)”的情形下使有效产出最大化,从而达到优先“开源”的目的,是直达利润层面的奉献,不仅仅是运作上的数量奉献,这样做的改善成本是最低的。此时,企业可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产出和改善效果。第4步是打破瓶颈(拓宽流量),突破之前需要提前考虑战略定向的全局调整及其对策,往往需要额外的投资。考虑额外投资及投资回报,可不做(或暂缓)此步。第3步“迁就”是很重要的一步,让非瓶颈配合好瓶颈环节的步调,要求转变现有的游戏规则。第5步是预防思维惯性、人员惰性成为新的瓶颈或制约因素,从而规避“今天的方案成为了明天的问题”(经验依赖)。

3.不依次遵循会有什么后果?

直接跳到“松绑”(拓宽流量)步骤上,这样做的改善成本很高,且人为忽视和错失了“触手可及”的改善空间(变相增加改善成本);在计划、执行的过程管理上,失焦的风险人为加大(订单管控机制不配套);在工作任务上容易陷入“恶性多任务”(不良多工),造成“4mang(忙——茫——盲——莽)”现象随处可见(任务的优先顺序出错)。

七、瓶颈抓手(杠杆支点)

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应用“五步聚焦开源法”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场合有2种:

一种是瓶颈在企业内部。这种企业占少数,其抓手就是瓶颈,订单的排程以瓶颈的节奏来安排。另一种是瓶颈在企业外部(市场环节)。绝大部分企业的瓶颈是在外部,其抓手是占少数的“产能制约资源(CCR)”,也就是产能负荷在70%及以上的制约性资源,此时,订单的排程则要以CCR的负荷来安排。

CCR是企业内部比较忙碌的资源,一般情况下CCR只有1-3个,极少情况下会超过5个。我们常说的“瓶颈在到处跑” 的现象,就是这些CCR在受到波动袭击(墨菲定律)时的表现,这是一种假象(虚假的瓶颈),所谓的“瓶颈”就是在这些CCR之间来回跳跃。

瓶颈应作为一切政策、制度和行为的中心,包括所有员工头脑中的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应该调适到位,以此来“迁就”瓶颈(形成管理上的流水线),从而确保瓶颈的产出最大化,加快产品的流动性能。

因而,不管是从生产、品质、销售,还是工程项目的改善,都只是作为完善和维护这个流动性机制的其中一个切入点而已。并且,对于 “中层的困惑和迷失”症状,TOC管理体系也提供了全新的衡量方法(涵盖全局性计划和执行过程)和配套管理机制来有效应对。

八、优势总结

上述说明了“开源优先”的基本逻辑和可操作性,在行动上重点是:怎样拼合与整合3种主流管理体系,协同应用并助力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从解决盈利问题及其贡献程序来说:

1.“开源优先”具有以下好处:(1)对整体利润贡献更大、更直接;(2)改善更有效、快捷;(3)提升空间更大;(4)操作更简易;(5)效果更持久;(6)成本更低。

2.“节流先行”具有以下好处:(1)细化部门考核更方便;(2)管控项目更直接;(3)信息获取简易;(4)权限范围可控;(5)成本量化管控。

3.思维导图:整篇行文的逻辑回顾,见图2。

作者:彭越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