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日期: 2007-09-29
9月28日,重庆正式设立“农民工日”,为善待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社会各界对此一致称赞的同时,更期待政府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让更多的农民由“离土务工”转变到“弃土进城”,农民变市民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为农民工在城市筑造心灵上的“家”
“经济上接纳、文化上排斥、制度上限制”,是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总体态度。重庆城市目前拥有农民工数量已达400多万人。“由于大量农民工干着许多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才有我们城市的美丽,我们城里人的生活也因为他们而变得方便。”重庆老市民王素芳说:“但是他们不爱卫生、说话不雅等等,目前难以让我接受。”
“现在,我们农民工可以跟城里人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也可以在同一个饭馆吃饭,甚至住在同一个社区里,物理上的距离近了,但总觉得城里人与我们的心理距离很远。”在重庆某建筑公司打工的农民工吴平无奈地说。
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介绍说,在重庆市务工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矿、环卫、餐饮和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大多从事城市里脏、重、苦、累的工作,目前普遍还存在工资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综合素质低、社会地位低和就业难、维权难、子女入学难和社会保障难的“四低”“四难”问题,一些地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尤其是城市市民对农民工工作上接纳、感情上排斥的现象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氛围,为农民工创造和谐友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童小平说,重庆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民工日”,旨在引导市民增强对农民工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促进农民工塑造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
农民工有了自己的节日
重庆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9月28日审议通过设立重庆“农民工日”的议案,从此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重庆的农民工将过上自己的节日。首个重庆“农民工日”为今年11月4日,主题为“融入城市、体现价值”,重庆市政府将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社会各界,从就业、居住、法律、入学、卫生、文化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
童小平介绍说,考虑到全国11月尚没有重要节日,同时,年底之前也是农民工需要维权服务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临近元旦、春节,给农民工送上一份关爱和温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重庆“农民工日”将倡导社会公平、营造和谐氛围、提供实际服务,每年将确定一个主题,分别围绕农民工培训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安置、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在全市范围集中开展政策研讨、舆论宣传以及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为农民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和休息权,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
“设立‘农民工日’,太好了!”重庆某火锅店任调料师的农民工谢椒会激动地说:“相信城里人对我们会越来越亲切,我们今后干活会更加有劲儿。”重庆某物管公司清洁工李芳也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没日没夜地干,只为将来能在城里有个家,能把孩子接到城里接受好的教育。设立‘农民工日’,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设立“农民工日”同样也得到重庆广大城市居民的赞同。重庆巴蜀中学教师方艺燃说:“我们城里人不应因为农民工穿得脏一点、学问少一点、收入低一点,就瞧不起他们,他们为城市的美丽繁荣作出很大贡献。建议大家在‘农民工日’那天,能叫他们一声兄弟。”
期待“离土务工”到“弃土进城”能更容易
“我们农民工也有节日啦?”得知重庆设立“农民工日”的消息,在重庆某家台资企业打工的农民工蔡小丹惊喜不已。然而这样的喜悦仅维持一分钟后便转换为一连串的疑问:“以后,我们农民工能参加城市的社会保险吗,城市能给我们多大的保障;现在的房价这么高,农民工购房能得到优惠吗;农民工子女能平等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吗……”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蔡小丹的疑问生动地说明,关爱农民工、改变农民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靠一个“农民工日”就能改变的。如果不在政策层面消除歧视性待遇,奢望通过一个“农民工日”就能改变农民工所遭遇的种种歧视和偏见是不现实的。
此外,部分专家表示,我国大量农民工目前还处于“离土务工”阶段,解决农民变市民的制度空白,让农民工越来越容易地“弃土进城”,远比设立“农民工日”更重要、更根本,也更待施行。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戴祯龙表示,设立“农民工日”,除了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也应该激发农民工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创业机制。因为农民变市民首先要农民工在城市能有稳定的工作,而根据重庆市的发展规划,15年后将再缔造20个年产值过500亿元的大企业,但这样最多能解决20万农民工的就业,对需要就业岗位的几百万农民工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光靠政府兜底是兜不起的,所以农民工自身创业显得尤为重要。
|